叶青看财经3077:国资穿透式监管体系:前所未有的数据革命

今日湖北

2025-08-19 09:52:09

截至2025年,中国各类资产的分布情况综合多维度数据统计如下:


一、国有资产总量与分类


1.企业国有资产(非金融类)总额:371.9万亿元(2023年末)


中央企业:116.5万亿元(占比31.3%)


地方国企:255.4万亿元(占比68.7%)


国有资本权益:102.0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64.8%。


2.金融国有资产总额:445.1万亿元(2023年末)


中央管理金融企业:289.6万亿元


地方金融企业:155.5万亿元


国有资本权益:30.6万亿元(中央21.0万亿 + 地方9.6万亿)。


3.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64.2万亿元(2023年末)


中央:6.9万亿元


地方:57.3万亿元


净资产:51.4万亿元,主要为公共服务类资产(如学校、医院)。


4.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未直接货币化统计,但包括52371.4万公顷国有土地、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等。


二、民营资产规模


1.企业资产


A股上市民企市值:34.3万亿元(2025年初),超过央企(31.1万亿)和地方国企(21.1万亿)市值。


非上市民企总资产:约百万亿规模(含5600多万家企业),前500强民企总资产49.85万亿元。


海外上市民企:腾讯、阿里等市值超15万亿元。


腾讯和阿里市值一年蒸发6万亿人民币_凤凰网


2.民营银行资产


19家民营银行总资产2.15万亿元(2024年末),头部微众、网商银行占52%。


三、个人资产分布


1.居民总财富


私人资产总量:430万亿元(2024年数据)。


分层占比:


富裕阶层(0.33%人口):持有290万亿元(占67.44%)


中产阶级(9870万人):持有110万亿元(占25.58%)


普通居民(13亿人):仅持有30万亿元(占6.98%)。


2.主要资产形式


房产:市值超400万亿元(2023年,较峰值缩水)。


存款:居民储蓄达145万亿元(2025年一季度)。


金融资产:A股个人投资者占比未详,但高净值家庭(净资产600万以上)降至512.8万户(2024年)。


四、资产分布的结构特征


国有主导:国资总量(企业+金融+行政事业)超450万亿元,占社会财富核心。


民营经济活力:民企贡献60%以上GDP、70%技术创新,但资产规模仍远低于国企。


个人财富分化:前0.33%人群掌握67%私人资产,底层13亿人仅持有7%,贫富差距持续扩大。


因此,对国资的监管再严格都不过分。


国务院国资委推进的“全级次、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穿透式监管体系,是国企监管领域的一次深度变革,旨在解决传统监管模式中的数据孤岛、风险滞后和权责模糊等结构性难题。


一、穿透式监管的必然性与目标


1.监管痛点倒逼改革


风险传导失控:传统“报表监管”模式下,重大风险平均发现周期达3个月,曾有能源集团因数据孤岛未能及时发现子公司5.6亿元关联交易。


数据割裂严重:国企内部系统异构化问题突出,例如某能源企业同一批煤炭在7套系统中被标注为“存货”“在途物资”“待验收”三种资产类型,导致合并报表延迟45天,引发超采损失6000万元。


境外资产盲区:随着国企混改深化,股权结构复杂化加剧了“影子股东”“隐形控制”问题,境外资产因数据断链形成的风险敞口持续扩大。


2.核心内涵与定位


穿透式监管以“看得清、控得住”为原则,聚焦资金安全红线而非全面干预经营。


对象穿透:从企业表层架构深入业务实质,覆盖全级次子企业(含三级子公司);


方法穿透:从静态审查转向动态追踪,通过AI模型实现分钟级风险预警。


其本质是“握住风筝线而非勒住企业脖子”,在放权与管控间寻求平衡。


二、数据革命下的风险防控升级


1.技术赋能效率跃升


株洲案例:2025年6月上线的资金监管系统归集31万笔支付记录(涉及8000亿元资金),构建18项风险指标模型(如“超合同支付”“亲属关联交易”),试运行首周即拦截某三级公司向高管亲属企业支付的2000万元可疑款项。监管响应速度从“按月”压缩至“分钟级”,合规报告生成时间从千页纸质资料缩减至10分钟。


重庆实践:“国资智管”系统将1901户企业核心业务数字化率提升至98%,航天科技集团则划定“监管黑箱”(科研数据不透明)但要求资金流全域透明。


2.风险拦截成效显著


某央企通过穿透式监管投入10亿元,累计拦截风险交易逾300亿元;一家能源企业因数据治理增加成本3200万元,但同期风险损失下降1.7亿元。


三、平衡风险管控与经营自主权


1、技术障碍与权责矛盾


系统兼容难题:基层企业普遍存在多套异构系统(如用友NC、SAP、金蝶并行),数据口径混乱导致“应收账款”定义多达三个版本。


经营灵活性受损:能源企业反映“买根钢管都需审批”,贵州电厂项目因系统拦截“超合同支付”延误工期两个月;建筑企业子公司抱怨“付工程款被市里预警影响灵活经营”。


2.考核机制与成本矛盾


隐性收益未被量化:数据治理降低风险的效益未纳入绩效考核,总部仍沿用传统财务指标,挫伤子公司积极性。


境外合规冲突:境外子公司因离岸架构和当地数据隐私法限制,60%以上项目资金流向无法追踪,仅能依赖事后审计。


3.业务实质识别局限


现有系统可监控资金流水,但难以理解业务逻辑。例如海外并购溢价30%时,系统仅报警却无法区分战略需求或利益输送;子公司通过合同补充协议隐藏“循环贸易”虚增营收15亿元,AI模型因无法解析补充条款而漏检。


四、构建动态平衡的穿透式监管框架


1.分层分类监管机制


借鉴株洲“监管负面清单”:对境外投资、金融衍生品等高危领域实时监控,基建等常规业务改为“T+1抽查”;


按企业风险等级差异化管控,如对高风险企业每月审计资金流水,低风险企业减少干预。


2.技术创新与制度适配


数据治理标准化:强制统一关键字段(如合同编号、银行流水号),搭建数据中台清洗历史数据(某能源企业清洗5.6万笔数据后贯通率达92%);


境外数据变通方案:通过区块链存证解决跨境合规冲突,核心技术红线不妥协;


考核制度优化:将风险防控成效纳入绩效指标,反映数据治理的隐性价值。


3.权限分级与权责重构


对商业机密领域(如技术研发账户)设置分级权限,仅向省国资委开放必要数据;


建立“决策层-协作层-执行层”穿透式组织架构,整合内审、风控、纪检部门形成监督合力。


因此,穿透式监管的终极目标是让央企“看得见风险,跑得出速度”。当前改革已从技术层面打通数据壁垒,下一步需在监管精准度与经营自由度、境外合规与全局可视化、成本投入与风险收益间找到动态平衡点。正如国务院国资委所言,这场革命远未结束,其成功将取决于能否将监管红线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