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新规终结了“自愿弃保”的灰色时代,却也把2000万小微企业和2亿灵活就业者推向了成本与保障的两难天平。
2025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一纸司法解释激起了千层浪。根据《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二)》第十九条规定,自9月1日起,任何“自愿放弃社保”的协议均属无效,用人单位必须为所有存在劳动关系的员工缴纳社保。
这意味着,长三角电子厂里签了弃保协议的工人、北京奶茶店拿着现金补贴的店员、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卖骑手——总计约6000万曾被排除在社保体系外的劳动者,将被强制纳入社保安全网。
而企业若违规,将面临补缴+滞纳金+最高3倍罚款+员工索赔的三重惩罚。
一、一个不太好的数字
据人社部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25-35岁人群中,主动缴纳社保的比例较2023年同期下降了17.3%,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当代年轻人面临的生存压力与社会保障体系之间的深刻矛盾。
2024年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有68.7%的年轻人表示"对社保体系信心不足",较2020年上升了22个百分点。
年轻人不愿意参加社保的原因很多。
首先,高企的生活成本与有限的收入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一线城市,2025年平均房租已达到月收入的41%,而社保缴费占工资比例约为22%。面对高昂的房价、教育和医疗成本,年轻人不得不在当下生存与未来保障之间做出艰难选择。若当前的基本生活都难以维系,远在数十年后的养老保障自然被降低了优先级。
其次,社保转移接续的复杂性增加了年轻人的负担。2024年的数据表明,年轻人平均3.2年更换一次工作,而社保转移平均耗时46天,需要提交8至12份不同材料。频繁的职业变动与复杂的转移手续形成了尖锐矛盾。这种制度性摩擦显著降低了年轻人参保的积极性。
第三,缴费与待遇之间的不确定性令年轻人望而却步。根据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社保基金结余增速已连续8个季度放缓,从2022年的11.3%降至2025年的4.6%。人口老龄化加剧、生育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据中国社科院2024年发布的报告预测,如不进行大规模改革,部分地区养老金将在2035年前后面临收不抵支的风险。
第四,灵活就业的兴起与传统社保体系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2025年初的就业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超过2.3亿,占就业总人口的28.5%。对于自由职业者、平台经济从业者而言,按月缴纳固定比例的社保费用与其收入的不稳定性形成了尖锐对立。
第五,商业保险的快速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2024年数据显示,25-35岁人群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比例已达62.3%,较2020年增长了31个百分点。相比社保的"一刀切",商业保险产品更加灵活多样,能够根据个人需求和经济状况进行定制。
这种倾向,也不是中国独有的。2024年经合组织(OECD)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年轻人对公共养老金制度的信任度普遍下降,平均信任指数为38.2%,较2015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面对全球共通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各国社保体系都在经历深刻变革。
二、社保新规
2025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将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激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应。
尤其是这个司法解释的第十九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或者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承诺无需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约定或者承诺无效。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者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第三项规定请求解除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有前款规定情形,用人单位依法补缴社会保险费后,请求劳动者返还已支付的社会保险费补偿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这个规定意味着,在司法层面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任何关于“不缴社保”的约定均属无效。如果主动地、全面地付诸实施,这个规定就会使得以往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通过让劳动者“自愿放弃社保”来减轻社保负担的“灰色操作手法”变得完全不可行,从而极大地压缩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社保问题上的“自主选择空间”。
这使得本来就有点像“工薪税”的社保变得更加接近于税收。
三、社保新规的影响
一是对用人单位的影响。
1、合规成本显著上升
企业社保支出增加。新规要求企业必须按员工实际工资缴纳社保(此前部分企业按最低基数缴费),以北京月薪1.5万元的员工为例,企业月社保支出将从约1650元增至4500元,年增成本超3.4万元。
小微企业承压更重。劳动密集型行业(如餐饮、纺织)利润率仅3%-8%,上海一餐馆因7名员工年增成本22.4万元,部分企业或面临倒闭。
违规成本飙升。未缴社保需补缴+0.05%日滞纳金;员工可索赔经济补偿(N倍月薪);若发生工伤,企业全额承担赔偿。
2、用工策略被迫调整
裁员降薪。为消化成本,部分企业将月薪5000元降至3500-4000元,或减少全职岗位。
结构性优化。转向兼职、返聘超50岁免缴人员(如退休返聘),或外包非核心业务。比如,高铁上的清洁员都是退休人员,而且,过去是一个清洁员管理3节车厢,现在是4节车厢。
3、长期倒逼产业升级
淘汰依赖“低社保成本”的落后企业,推动技术投入(如某纺织企业技改后产品附加值提升20%)。
二是对个人的影响
1、权益保障强化,但短期收入减少
社保全覆盖。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障消除“因病返贫”风险(如医保报销大病费用、工伤全额赔偿)。
到手工资下降。低收入群体(月薪3000-5000元)个人缴费增加15%-25%,如月薪5000元者实发减少约500元。
长期收益显著。足额缴费30年者,养老金比最低基数缴费者高25%-40%(上海案例:月多领1700元)。
2、灵活就业人员面临新挑战
参保门槛提高。缴费基数下限设为当地社平工资60%(年入超50万者需按80%),上海灵活就业者月缴2266元,三线城市超1000元。
政策支持有限。新业态从业者(如网约车司机)可享30%缴费减免,但断缴率仍达70%(收入不稳)。
3、代际公平与可持续性质疑
年轻人担忧延迟退休(男63岁、女逐步延至55/58岁)+缴费年限延长,对养老金可持续性信心不足。
三是对经济的影响
1、短期阵痛:就业市场承压
中小微企业倒闭或裁员可能加剧失业,尤其餐饮、制造业;部分商品涨价转移成本(如包子从1.25元涨至2.5元)。
2、长期优化:产业结构与公平性提升
社保基金扩容。预计年增收2000亿元,缓解养老金缺口压力(2035年缺口或达2.1万亿)。
促进产业升级。企业从“成本竞争”转向“效率驱动”,推动自动化与高附加值产业。
3、应对人口老龄化
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2.7%,强制参保扩大基金池,支撑养老、医疗支出。
4、构建社会公平底线
消除企业“逃保”导致的竞争不公,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如体制内外养老金差距从3倍缩至1.6倍)。
5、接轨国际规则
落实ILO劳工公约,提升外资合作意向(合规企业外资合作率高37%)。
四是配套措施建议
企业减负。对小微企业提供过渡期税收减免(如增量成本30%抵税)。
增强透明度。个人账户可查、养老金计算公开化以提升信任。
这场牵动2亿灵活就业者和千万企业的社保改革,本质是社会契约的重构。当一碗牛肉面的价格从25元涨到28元,当奶茶店用退休阿姨取代年轻店员,当包子铺老板变身外卖平台配送员——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正经历强制性进化。
阵痛过后,或许真能“让好企业不再被坏企业拖垮,让劳动者尊严成为经营成本的一部分,才是健康市场的起点”。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