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省的经济强,主要强在龙头企业。
根据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各省份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分布如下:
北京:47家,央企总部核心区,聚集能源、金融、建筑等领域巨头。代表企业有国家电网(全球第3)、中石油(第5)、中石化(第6)、工商银行(利润全球第10)。
广东:18家,深圳(8家)、广州(5家)、佛山(2家)、珠海(1家)。科技与制造业主导,民营经济活跃。代表企业有华为(第83)、腾讯(第116)、比亚迪(第91)、招商银行(第193)。
上海:12家,金融与高端制造国际化程度高。代表企业有上汽集团(第138)、中国太保(第251)、浦发银行(第309)。
浙江:10家,杭州(7家)、温州(1家)。民营经济突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并重。代表企业有阿里巴巴(第63)、吉利控股(第155)、荣盛控股(第118)。
福建:6家,厦门(建发第98、国贸第208、象屿第241)、福州(兴业银行第242)、宁德(宁德时代第303)、龙岩(紫金矿业第365)。供应链企业与新能源龙头并进,厦门成区域核心。
山东:5家,济南(2家)、青岛(1家)、滨州(1家)、潍坊(1家)。代表企业有山东能源集团(第82)、海尔(第390)。
江苏:3家,苏州(3家)、南京(1家)。代表企业有恒力集团(第81)、盛虹控股(第161)。
四川:3家,代表企业有新希望集团。
其他省份:
陕西(2家):陕西煤化工(第178)、延长石油(第295)。
安徽(2家):海螺集团、铜陵有色。
河北(2家):河钢集团(第254)、冀中能源。
新疆(2家):太平洋建设(第170)、广汇实业。
甘肃(金川集团,第235)
湖北(东风汽车,第291)
吉林(一汽集团)
辽宁(鞍钢集团)
广西(广西投资集团)。
上个月底,到福州讲课,内容是从在闽金融思想到金融强国。
专门提到兴业银行与厦门航空。
兴业银行:从“草根银行”到金融巨头
1、初创与区域扩张(1988-2003年)
1988年8月26日,兴业银行在福州成立(原名“福建兴业银行”),是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初创时仅1个网点、68名员工,注册资本15亿元,实际募资仅3.7亿元,依赖福建省内财政支持(如宁德财政局出资300万元)。
1996年提出“二次创业”,在上海开设首家省外分行,随后向深圳、北京等全国核心城市扩张,2003年正式更名“兴业银行”,成为首家去掉地域标签的股份行。
2、资本化与综合化转型(2003-2017年)
2003年引入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等战略投资者,创外资入股记录;2007年在A股上市,资本实力跃升。
2010年起设立兴业信托、兴业金租等11家子公司,形成“商行+投行”模式,2017年确立“1234”战略(轻资本、轻资产、高效率)。
3、高质量发展与战略深化(2018至今)
2024年总资产达10.35万亿元,全球银行排名第16位(按一级资本)。
2008年国内首家采纳“赤道原则”,绿色融资余额超1.7万亿元,2024年获国际金融论坛“全球绿色金融创新奖”。
目前是“三张名片”:
绿色银行:绿色贷款占对公贷款28%,发行首单蓝色债券。
财富银行:理财规模超2万亿元,2023年跨境收付金额增长597%。
投资银行:并购融资、债券承销规模居市场前列。
去福州来回都是乘坐厦门航空,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首家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营的航空公司,也是中国民航改革的“试验田”。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关键阶段,结合创新突破与战略转型,成为全球航空业的标杆:
——初创奠基期(1984–1986年):白手起家,破局突围
1984年7月25日,由民航上海管理局(50%)、福建投资企业公司(25%)、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公司(25%)合资组建,是中国首家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营的航空公司,初始资本仅2000万元,实际运营资金靠借款5000元开设账户,办公场所租用农机公司二楼,无飞机、无机组人员,堪称“地无一寸、房无一间”。
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亲自协调,推动厦航通过国际贷款租赁2架波音737-200飞机,并从空军引进23名飞行员,解决核心资源短缺问题。
1986年,习近平担任厦门机场扩建工程科威特贷款领导小组组长,争取1800万美元贷款,保障基地机场扩容。
——改革成长期(1987–2011年):连续盈利与模式创新
1987年首次盈利317万元,此后连续37年保持盈利,创全球大中型客运航司唯一纪录。
1992年首创“大改驾”模式,选拔理工科大学生赴国外培训为飞行员,解决专业人才缺口,该模式后被全民航推广。
1997年颁布近900万字《营运总册》,成为中国民航首家实施标准化管理的企业;推行全员合同制,打破“铁饭碗”。
1994年有偿兼并福建航空,开民航重组先河;2010年引入战略投资,为国际化铺路。
——国际化跃升期(2012年至今):全球布局与高质量发展
2014年引入首架波音787,开通洲际航线(如2015年厦门—阿姆斯特丹),机队规模从100架(2013年)增至219架(2024年),年旅客运输量近4000万人次。
1985年12月,民航上海管理局将其持有的厦航股份划转给民航广州管理局(南航前身),南航由此成为厦航股东。
2000年后的股权稳定期,当前股权结构:南航持股55%,厦门建发集团持股34%,福建省投资集团持股11%。厦航虽由南航控股,但始终保持独立品牌(“白鹭”标识)、航班代码(MF)及运营体系,并控股江西航空(60%)、河北航空(全资)等子公司。
截至2025年,厦航(含子公司河北航空、江西航空)机队规模为220架飞机(厦航自身172架),位列南航、东航、国航、海航、深航之后,居全国第六位。
厦航机队占南航总机队的23%,是南航旗下最大的子公司,对南航整体业绩影响显著。
1987年至2024年连续38年盈利,是中国民航唯一保持此纪录的航司,全球罕见。
2024年净利润6.97亿元(同比增长45.51%),在国有航司中位列前茅。对比2023年全球航司盈利榜,厦航净利润4.79亿元,优于多数国内大型航司(如三大航均亏损)。
2024年营收364.38亿元(同比增长8.57%),在2024福建服务业百强企业中排名第15位。
在厦门本地企业中,2023年营收335.74亿元,位列厦门百强企业第11名。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