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建议大学生好好读书,提高创新能力,是最大的财富。
最近,有消息称,陕西西北大学副校长范代娣晋升陕西首富。
2025年4月,范代娣被陕西省政府任命为西北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此前,她担任西北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生物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是生物化工领域的权威专家,拥有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工博士学位。
范代娣的职业生涯以“产学研结合”为特色。2001年,她与丈夫严建亚(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共同创立巨子生物,主导研发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并推出“可丽金”“可复美”等知名护肤品牌。2022年巨子生物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全球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龙头企业。
截至2025年5月,范代娣家族通过控股巨子生物(港股代码02367.HK,市值约750亿元)和三角防务(A股代码300775,市值约130亿元),总持股市值达443亿元,超越步长制药、隆基绿能等企业创始人,晋升为陕西新首富。
巨子生物上市三年累计募资46亿港元,分红23亿港元,范代娣家族预计可分得13亿港元。
三角防务作为航空航天锻件供应商,业务稳定增长,进一步巩固家族财富。
其女严钰博(29岁)任巨子生物执行董事兼董秘,拥有多伦多大学双学位及UCLA硕士学位,两年内考取4项金融证书,但年薪仅为36万元(2024年)。这一低薪与家族巨额分红形成对比,引发舆论关注。
范代娣从学者转型为企业家,被视为“科创造富”的典型代表。其科研成果产业化路径(如类人胶原蛋白技术)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范本。陕西省近年推动的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改革等政策,与其成功案例形成呼应。
作为高校副校长同时掌控两家上市公司,可能存在潜在利益冲突。但官方报道强调其任命是对其学术贡献的认可,并期望其推动西北大学校企合作与成果转化。
这说明陕西非常开明。
这让我想起,始于2000年的湖南科学家造富运动。并建议湖北积极学习。
一、2000年前后院士创业潮的兴起
政策驱动与时代背景:1999年,湖南省委、省政府筹建岳麓山大学科技园(全国首批试点园区),通过税收减免、资金扶持(省财政每年拨付2000万元)等政策吸引院士创业。中南大学等高校同步推出激励措施,例如“两个70%”政策:技术入股时发明人占70%股份,横向科研结余经费入股时课题组占70%,极大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院士“下海”的动因
技术转化需求:何继善院士因缺乏资金推广自主研发的“堤坝管涌渗漏探测仪”而创立公司,该技术可减少洪灾损失。
应对全球化竞争:黄伯云院士为打破国外垄断,创办公司生产航空刹车材料;刘业翔院士推动电解铝国产化技术落地。
社会责任感驱动:袁隆平院士为推广杂交水稻,同意以个人品牌成立“隆平高科”,实现技术融资。
代表性企业案例
湖南继善高科(何继善):防洪探测技术全球领先,后发展为智能装备产业园。
湖南刹车材料实业有限公司(黄伯云):C/C刹车片打破美英法垄断,获波音订单。
隆平高科(袁隆平):全球种业前十强,杂交水稻推广至60余国。
二、当前成果与持续影响
企业孵化与资本化成果:截至2025年,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累计吸引34名院士入驻,孵化企业超2000家,年产值突破500亿元。
巨子生物(范代娣院士家族控股)市值超750亿港元,成为全球重组胶原蛋白龙头。居然是湖南创造了陕西首富,没有想到。
山河智能(何清华教授创办)年营收超70亿元,跻身全球工程机械50强。
技术突破与国际合作:黄伯云团队研发的航空刹车材料应用于C919大飞机,并获俄罗斯、欧洲订单。
刘业翔的铝电解智能控制技术推动行业节能30%,产品覆盖国内80%铝企。
“院士农业”模式扩展:长沙依托8位农业院士,建成17个工作室和12个示范基地,例如:
邹学校院士选育“葛家鸡肠子辣椒”,亩产提升至1800斤,产值达1.8万元。
柏连阳院士指导水稻绿色防控技术,助力宁乡稻田亩产值突破6200元。
2024年数据显示,“院士农业”年带动农业增收超1亿元,形成标准化技术规程20余项。
创新创业生态深化:中南大学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从2000年的不足10%提升至2025年的45%,形成“研发-孵化-产业化”链条。
青年创业者如莫博程(橘友生物)依托院士团队支持,研发“橘灯笼”诱蝇球减少果农损失超20亿元。
三、社会评价与历史意义
争议与共识:初期争议聚焦“院士角色错位”,但后续成果证明其价值:
何继善的防洪技术减少洪灾损失超百亿元。
黄伯云团队产品挽救韩国民航事故,推动国产替代。
对区域经济的战略价值:长沙2025年目标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院士创业潮被视为关键引擎,形成“研-发”闭环生态。
湖南省科技厅统计显示,院士企业贡献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18%,拉动就业超50万人。
总之,湖南院士创业潮以“技术转化+政策松绑”为核心,不仅催生了一批科技巨头和产业标杆,更重塑了产学研融合模式。从防洪探测到航空材料,从杂交水稻到智慧农业,院士们的“破冰之举”为湖南经济注入持续动能,并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湖南样本”。
湖南的“院士经济”值得学习。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