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降准+降息”政策组合,通过释放流动性与降低融资成本的双重作用,为2025年经济发展注入关键动力。
为什么这个时候出台?
一是对冲外部经济冲击
应对美国关税升级:美国于2025年4月对中国商品加征125%的“对等关税”,中国反制措施同步升级。降准降息通过释放流动性和降低融资成本,帮助外贸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增强抗风险能力。例如,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1万亿元长期资金,降息0.1个百分点直接减少企业贷款利息支出。
缓解汇率与出口压力:人民币汇率在政策前已回升至7.2附近,降息对汇率的冲击有限。同时,通过降低出口企业融资成本,提升产品价格竞争力,对冲关税对出口的负面影响(预计中国2025年出口或面临8-10%的下滑)。
二是抓住地缘政治缓和窗口期
中美经贸谈判契机:中美即将在瑞士展开新一轮关税磋商,政策调整为谈判争取更有利的国内经济环境。通过稳增长政策组合,避免外部冲击导致经济失速,为谈判提供“经济筹码”。
全球地缘风险短暂缓解:俄乌冲突、中东局势虽未完全平息,但部分谈判进程推进,全球风险偏好回升。中国利用这一窗口期推动政策宽松,避免国际资本外流压力。
三是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的体现。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力支持实体经济”。
此次降准降息,对社会的各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1、缓解融资压力,扩大信贷规模。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约1万亿元长期资金,直接提升银行可贷资金规模,尤其利好中小微企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
2、降低融资成本,激发企业活力。政策利率下调0.1个百分点通过LPR传导机制降低企业和个人贷款利率。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预计下降0.1-0.15个百分点,高负债行业(如基建、房地产)的财务负担减轻,利润空间扩大。同时,定向工具如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8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进一步精准支持消费升级和科技产业。
另一方面,是对消费与内需的提振。这是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
1、刺激消费信贷与耐用品需求
降息直接降低房贷、车贷利率,减轻居民还款压力。
“这可直接减轻借款人利息负担,等同于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权威专家计算,以一笔金额100万元、期限30年、等额本息还款的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为例,月供将由4136元降至4003元,减少约133元,总利息支出将减少约4.76万元。释放的可支配收入可能转向耐用品消费(如汽车、家电)或服务类消费。
存款利率下调促使部分储蓄资金转向消费或投资,短期拉动内需。
2、稳定房地产市场
房贷成本下降叠加公积金利率调整,有利于刚需购房者入场,缓解房企资金压力。例如,部分城市房地产销售回暖将带动钢铁、建材等上下游产业复苏,形成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循环。
3、对股市流动性驱动估值的修复。
降准后A股首日上涨概率较高,金融、地产、周期股等板块受益显著。此外,政策力度超预期提振投资者信心,推动资金流入风险资产。
央行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并降息0.1个百分点后,A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午盘后涨幅有所回落,但市场交投活跃,半日成交额达9,658亿元,较前一交易日放量超千亿元。
4、促进汽车金融、金融租赁
本次降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大型银行和中型银行降准0.5个百分点。另一部分是完善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制度,阶段性将其存款准备金率从目前的5%调降至0%。
权威专家指出,这些年来人民银行围绕服务于宏观调控的核心使命,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金融市场发展情况,一直在改革和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不属于存款类金融机构,不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在央行开立的准备金账户不能用于清算,清算职能由开在银行的同业存款账户实际承担,其货币创造机制与银行有本质不同,对此类机构大幅降准是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重要举措。
这次再阶段性大幅降低其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降低这些机构的负债成本,提高负债稳定性,增强对特定领域的信贷供给能力。
本次降准降息通过“降低消费门槛+优化融资结构”的双重路径,为汽车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一是车贷利率下调。此次降准0.5个百分点,叠加政策利率(如7天逆回购利率)下调0.1个百分点,直接推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5年期以上LPR预计下降0.1-0.15个百分点,带动车贷利率同步降低。以100万元30年车贷为例,月供减少约160元,显著降低消费者购车门槛,尤其是首次购车群体和年轻用户。
二是新能源汽车补贴效应放大。新能源车市场直接受益于降息政策,购车贷款成本降低叠加现有补贴政策(如购置税减免、充电补贴),进一步刺激消费者选择新能源车型。预计2025年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突破45%。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