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6.3%。服务消费持续升温,餐饮文旅市场红火,假期全国重点监测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8.7%。
与此同时,交通运输部5日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2.6亿人次,同比增长13%。从5月1日到5月5日,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14.67亿人次。
武汉表现也很出色。
一是核心景区全面爆发:黄鹤楼、东湖、江汉路步行街等标志性景区持续火爆。
黄鹤楼:连续多日门票售罄,新增沉浸式夜游项目“霓裳鹤影国潮夜宴”吸引游客日均超5万人次。
东湖景区: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超55万人次,绿道骑行、凌波门观景台等区域成为网红打卡地,带动单日旅游收入达1095.9万元。
江汉路步行街:首日客流量突破45万人次,夜间消费占比超60%,形成“商业+文旅”融合的消费场景。
二是交通枢纽承载能力凸显:武汉铁路、公路、航空总客流量达450万人次,同比增长5%;武汉地铁连续两天单日客流突破500万乘次,其中司门口黄鹤楼站、汉口火车站等枢纽站点日均客流超10万人次。
三是武汉以110-130亿元的旅游收入位列全国第九,核心驱动力包括:
文旅消费券刺激:政府发放2000万元消费券,带动黄陂木兰景区客流增长35%。
差异化产品溢价:黄鹤楼文创产品(如“语文课本系列明信片”)单价40元仍成爆款,非遗摊位平均5分钟成交一单。
可喜的是,今年“五一”假期,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等节目多次聚焦武汉,报道国内外游客在武汉开心过节,感受到一个繁荣发展、活力满满的中国。
5月1日《新闻联播》聚焦湖北武汉站等铁路枢纽,共同感受充满繁荣发展活力的中国。
5月2日《新闻联播》报道,据统计,全国一级博物馆假期前两天都达到接待上限。湖北省博物馆推出首个数字文物VR体验项目《穿越青铜纪》,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国宝文物“活”起来,让观众在虚拟世界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5月4日《新闻联播》聚焦武汉江汉路等商圈街区,感受活力中国。
5月5日《新闻联播》报道,今年“五一”假期,武汉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70%,增速领跑中部地区。全新升级的长江夜游、极具科技感的空轨列车等游玩体验,不仅让武汉的城市魅力得到充分展现,也让游客的停留时长从过去的2—3天延长至4—5天。
5月5日是“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武汉黄鹤楼依然人气不减,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打卡。据《新闻直播间》报道,今年黄鹤楼公园推出了主题演出,引来游客们的热烈互动。当天黄鹤楼景区客流量预计有2万人次,整个假期五天的客流量预计将达到19万人次。
武汉第九,还有努力空间。我建议发展“票根经济”。
“票根经济”是2025年五一假期文旅消费的核心增长点,其本质是通过票务凭证(如交通票据、演出门票等)串联消费场景,形成“一票通享”的联动效应。这一模式不仅刺激了消费链延伸,还推动了城市文旅资源的整合升级。
一是消费场景的多元联动。
多地推出“凭票半价游”政策:河南洛阳允许持有终点站为洛阳的车票或高铁票的游客,半价游览应天门、九洲池等景区;
福建厦门对持火车票、机票的游客提供景区门票优惠。
湖北黄冈凭音乐剧《大江东去》票根可免费游览东坡赤壁等景点。
演出票根激活全域消费:海口市通过时代少年团演唱会吸引游客,带动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3.4倍,并推出“凭票根免费乘车、参与预热派对”等专属服务。
上海虹口区成立“票根经济”联盟,整合滨江餐饮、美术馆资源,游客凭电子票根可解锁“艺术-美食-运动”闭环体验。
餐饮与商圈的深度绑定:北京国际电影节观影票根可在数十个商圈享受消费折扣和免费停车;
海底捞上海门店布置演唱会主题场景,吸引歌迷包场消费,深夜时段客流增长超50%。
二是区域经济的协同效应
安徽滁州凭借葫芦果音乐节,酒店预订量增长2.4倍;
新疆伊宁蜜桃音乐嘉年华带动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1.3倍。
“齐鲁1号”旅游列车将车票与枣庄景区门票、酒店住宿绑定,形成跨区域消费链;
三是政策支持与市场响应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文件优化营业性演出审批流程,鼓励放宽票务数量限制,文旅部重点培育“跟着演出去旅行”品牌。
全国大型演出超百场,观众超200万人次,带动酒店旅游消费超20亿元;美团数据显示,音乐节相关搜索量同比增107%,提前预订酒店和景点门票的游客增11%。
总之,2025年五一“票根经济”通过“一票串联多场景”的模式,实现了流量向“留量”的转化。其核心在于将孤立的消费行为整合为价值链条,既满足了消费者对情感附加值和文化认同的需求,也为城市文旅升级提供了新路径。
建议武汉高度关注。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