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七大战略’再思考:西安为何不可缺席?

今日湖北

2025-05-07 14:47:16

4月27日至30日,湖北用七场新闻发布会详解了支点建设“七大战略”行动方案。面向全社会公布施工图,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用生气勃勃的实践推动建成支点。


推进“七大战略”,对应大责任、承载大机遇、需要大奋斗。在这个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各类经营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都是主角。


但是,还是有不足之处。


4月30日下午,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牢记嘱托 建成支点——‘七大战略’行动方案”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介绍了《关于实施区域联动战略 整体提升支点区域协同力的行动方案》的有关情况。即湖北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主两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4年,武汉市经济总量达到2.11万亿元,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位;宜昌市、襄阳市经济总量双双突破6000亿元大关,分别位居中部非省会城市第1位、第2位。


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态势初步形成:武汉、襄阳、宜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协同、产业协作发展更加紧密,以汉襄宜为中心带动武汉都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成势见效,鄂湘赣“中三角”以及省际毗邻地区融合发展更加密切。


湖北省发改委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行动方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2条举措,其中。


做强三个中心,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支持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动武汉都市圈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支持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支持宜昌打造联结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


聚焦三个增长,打造互动共进的汉襄宜“金三角”。一是推动流域共治,强化长江、汉江两大水系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打造以长江黄金水道为核心的绿色高效集疏运体系,构建绿色增长的理想空间。二是强化科创共兴,加快建设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夯实智慧增长的基础支撑。三是推进民生共享,打造汉襄宜半小时低空经济圈、1小时高铁圈、3小时高速圈,推进高频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市通办”,打造包容增长的示范样板。


做实三个圈层,服务和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一是加强鄂湘赣“中三角”联动发展,打造“运河上的鄂湘赣”“轨道上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科创链上的中三角”“产业链上的都市圈”。二是加强中部六省协同融通,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深化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经济协作。三是加强与国家其他区域战略对接,深度对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成渝,进一步密切沿长江省市合作。


我觉得,不应该把西安忘记了。


2026年,武汉至西安高铁(武西高铁)的贯通确实将显著提升武汉与西安及西北地区的经济联系,这一判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支持:


一是时空距离缩短加速要素流动


武西高铁全线通车后,武汉至西安的铁路运行时间将从目前绕行郑州的4.5小时缩短至2.5-3.5小时,时空压缩直接促进两地人员、货物高频流动。例如,预计年输送旅客将超过2000万人次,为科技合作、商务往来提供基础条件。


武汉和西安均为国家级科教中心(武汉拥有7所“双一流”高校,西安有7所),高铁的便捷性将推动两地高校联合科研项目、共建实验室成为常态。例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西北工业大学在航空航天材料领域的合作可能因通勤效率提升而深化。


二是产业协同效应凸显


武汉的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产业与西安的航空航天、硬科技产业形成技术对流。例如,武汉“光谷”的芯片设计能力可与西安的半导体制造产能结合,而西安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可能通过高铁快速对接武汉的通用航空产业。


十堰-襄阳汽车工业走廊将获得新动能,两地汽车零部件企业可通过高铁实现“当日往返式”协同生产,降低供应链成本。预计十堰将依托高铁枢纽建设鄂豫陕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形成200亿元规模的生态经济圈。


三是交通枢纽格局重塑


武西高铁使武汉“米字形”高铁网络进一步完善,成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关中四大经济区的核心节点。特别是2028年武汉枢纽直通线建成后,汉阳站将实现沿江高铁与福银通道的交汇,形成直达长三角、珠三角的350公里时速通道。


西安作为西北最大铁路枢纽,通过武西高铁可直接对接华中、华南,未来西北至广州、深圳的高铁将不再绕行郑州,预计每年新增旅游客流超500万人次。


四是区域经济格局重构


武汉与西安分别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高铁贯通将推动两大国家级城市群的要素共享。例如,武汉的金融资本可通过高铁快速注入西安硬科技企业,而西北的能源资源可高效对接华中市场。


沿线商洛、十堰等城市受益显著。商洛西站规划的“秦岭康养之都”预计年吸引300万避暑客群,十堰则可能承接两地产业外溢,形成空港经济区。


五是挑战与潜在问题


尽管前景乐观,仍需注意两点:


郑州仍通过郑渝、济郑高铁维持中原枢纽地位,短期内武汉难以完全替代其西北-华中中转功能。


汉十高铁部分路段时速差异(200-350公里混行)可能影响整体效率,需待武汉枢纽直通线建成(2028年)才能完全发挥潜力。


因此,基于交通变革对区域经济的杠杆效应,符合高铁“时空压缩—要素重组—产业升级”的发展规律。武西高铁不仅是物理通道,更是重构中西部经济地理的战略性工程,其影响将随配套枢纽建设逐步深化。湖北应该早做准备。

再讲一个故事,也是商机。


我在2015年提出“避霾房”概念并建议十堰向西安推广房产。


我从一个研究报告中关注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因工厂关停、污染减少,新生儿平均体重比往年增加23克的研究结论。这印证了空气质量与健康(尤其是孕产妇及婴幼儿)的强关联性,从而提出“避霾房”作为健康投资选项。


2015年前后,北京等城市雾霾频发,居民为避霾涌向三亚、张家口等地,形成“周末迁徙”现象。我认为,西安、咸阳等西北城市空气质量长期处于全国后列(2024年数据显示两地空气质量排名倒数),十堰凭借800米左右海拔、森林覆盖率超70%的生态优势,可承接西安居民的避霾需求。


十堰与西安的交通距离因西十高铁缩短至2小时,而西安此前因秦岭违建别墅整治(2018年拆除1194栋)导致高端居住需求外溢,十堰成为填补这一市场缺口的理想选择。


2025年2月18日下午,我在十堰参加一个城市更新的论坛,建议到西安卖房子。3月19日,十堰市政府及房企首次大规模赴西安开展房产推介:


——目标人群分层覆盖


对西安本地居民,主打“四代生态住宅”(如联投中央云著项目的大露台、垂直绿化设计),突出十堰“山水车城”的康养价值,比如,吸引46岁王女士等计划退休后迁居的群体。


对十堰籍务工人员,深入西安高陵区工地推广返乡置业,比如,52岁的王大伟等务工者因“低房价、高生态”优势计划3-5年内返乡购房。


两地中介协会签署战略协议,打通销售渠道,如十堰十房网与西安子墨房产等5家中介签约代理合同。


土地招商同步推进,十堰中心城区4780亩经营性用地向西安房企开放,吸引投资开发。


——高铁预期催化市场信心


西十高铁2026年通车后,十堰将成为“西安后花园”,两地通勤时间压缩至2小时以内。推介会重点强调“高铁+房产”联动效应,推动“西安工作、十堰居住”的双城生活模式,预计年新增旅游及置业客流超500万人次。


——短期效果与长期规划


推介会现场签约意向客户占比超30%,西安居民对十堰“避霾房”问询量增长2倍。


房企联投启动“五路两校一园一院”配套建设,计划3年内建成中央商务区,提升区域价值。


十堰计划依托武当新区建设(140平方公里规划),整合丹江口、武当山资源,打造“仙山、碧水、汽车”复合型康养目的地,并通过空轨等交通设施强化生态旅游与居住体验。


我的建议及十堰实践,为中小城市利用高铁红利、生态资源激活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新路径。但需注意:西安本地房企(如龙记泰信)的竞争、郑州等周边枢纽城市的分流效应可能制约长期增长,需通过差异化产品(如道家文化主题住宅)和产业配套巩固优势。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