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看财经2970:与轮子行李箱一样,创可贴也有创业故事

今日湖北

2025-05-04 10:17:21

媒体报道,我国科研团队研发的“智能创可贴”电子贴片,通过柔性电子技术与闭环反馈系统,实现药物递送的“精准导航+超速通关”双重突破,其核心原理可分解为以下四部分:

图为科研团队研发的“智能创可贴”示意图。(受访者供图)

1.柔性结构与多参数监测

贴片采用蛇形导线设计和高分子材料,实现与皮肤的无缝贴合,拉伸、弯曲、扭曲形变均不影响功能。

集成传感电极,通过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尿酸浓度、电势法测量pH值、温度芯片,监测伤口温度,实时评估炎症程度。

2.无线无源供电与数据传输

基于近场通信(NFC)技术,智能手机靠近贴片即可无线供电并接收数据,无需内置电池。例如,浙江大学团队通过手机端控制药物释放的触发机制。

3.电控精准给药系统

带正电的聚吡咯膜包裹带负电药物(如头孢唑啉),施加负电信号时药物分子从膜上解离,并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释放至伤口创面。

对比传统敷料的被动扩散,药物释放速度提升3倍以上,且剂量可根据监测数据动态调整。

4.超速通关的纳米级递送技术(北航/北大团队突破)

采用“纳米孔-微通道-微电极”三维结构,通过低电压(<1.5V)在细胞膜上形成瞬态孔道,使大分子药物直接穿透屏障进入靶点。

在急性肝损伤小鼠实验中,该技术使7天存活率从传统治疗的60%提升至100%

创可贴,是家庭必备之物,最近杀鱼,有点小受伤,洗澡是用了透明防水创可贴。

小时候,上小学起,就要参加酷暑的“双抢”劳动,家里带上白胶布。

创可贴的第一个阶段:

1、发明背景:为爱而生的灵感

1920年代初,美国强生公司员工埃尔·迪克森(Earle Dickson)的新婚妻子因不擅厨艺频繁受伤。当时传统绷带需双手操作且易脱落,迪克森观察到妻子独自处理伤口的困难,萌生了发明一种“自助式绷带”的想法。

2、技术突破:从实验到原型

结构设计:迪克森将纱布与胶布结合,在胶布上涂覆粘胶,中间放置含药纱布垫,形成“胶布+纱布垫”的一体化结构。但早期粘胶暴露易干燥失效,他通过反复试验发现,粗硬纱布能有效保护粘胶并便于撕开。

核心创新点

单手操作:纱布与胶布结合,简化包扎流程。

防污染设计:预置消毒纱布,避免伤口二次感染。

3、商业化历程:从家庭发明到全球产品

强生公司的推动:迪克森将发明提交给雇主强生公司后,1921年公司将其改进并命名为“邦迪(Band-Aid)”,意为“绷带急救”。1926年迪克森获得美国专利(US1612267),正式开启工业化生产。

市场推广策略:邦迪通过强调“便捷性”与“家庭关爱”定位,迅速占领市场。至1992年进入中国时,其全球销量已超千亿片,一度成为创可贴的代名词。

邦迪凭借标准化生产占据全球90%份额,但其单一功能(止血)和“肤色”外观难以满足差异化需求。

4、云南白药危机:1999年邦迪进入中国市场后,云南白药创可贴销量从数千万瓶暴跌至数百万瓶,暴露传统药企对消费市场需求变化的滞后性。

创可贴第二个阶段:差异化创新与国产替代(2000-2020年)

海氏海诺的“卡通创可贴”突围:2004年以7万元起家,首创“消毒棉棒+创可贴”组合装,解决传统产品易感染的痛点。

2005年推出全球首款卡通创可贴(如Tom&Jerry联名款),迅速占领青少年市场,2021年产量达36亿片,占国内市场份额12%

云南白药的“以强制强”战略:2001年与美国3M合作,将白药配方融入创可贴胶布,推出“止血+愈创”功能型产品,2010年市占率超邦迪达40%

延伸至牙膏、气雾剂等日化领域,2020年营收突破300亿元。

第三个阶段:智能化与精准医疗转型(2020年后)

柔性电子技术赋能:浙大团队将创可贴升级为“监测-反馈-治疗”闭环系统,攻克慢性伤口(如糖尿病足)管理难题。

无线无源的柔性闭环智能伤口贴片

纳米级递送技术突破:北航/北大团队研发的器官级“创可贴”实现靶向治疗,2025年已在医学美容、创伤修复领域转化应用。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