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上午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
有几个关键点:
一是要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多措并举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有效稳住经济基本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核心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旨在通过增强内需动力、突破关键技术和统筹安全与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协同。
2020年4月10日,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新发展格局”概念,强调“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提法源于浙江“地瓜经济”实践,即以国内根基支撑国际拓展的省域经验。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新发展格局写入国家战略文件,明确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标。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扩大内需与供给侧改革协同,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2025年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均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落实。
二是要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通盘考虑内外部风险挑战,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安全能力,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新安全格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顶层设计,其核心是通过系统化、全域化的国家安全治理体系,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安全支撑。
其概念可追溯至2020年提出的“大安全格局”,后经“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治国原则逐步演化成型。
2021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首次明确“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写入国家安全专章,并强调其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三是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上持续用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上抓紧攻关。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是中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1、理论引入与早期探索(1990年代—2006年)
1990年代中期,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从国际引入中国,成为指导科技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1997年中科院提交《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报告,1998年启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探索科研机构改革路径。
2、正式提出与框架构建(2006—2012年)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明确五大子系统(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强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3、深化推进与战略升级(2016年至今)
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三步走”目标,推动创新体系向网络化、生态化转型。
党的二十大(2022年)明确“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调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发展。
二十届三中全会(2024年)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优化新型举国体制。
四是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动共同富裕。
五是要深入研究优化区域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的有效措施,稳步增加城乡群众收入。
优化区域布局的理念和政策体系经历了长期演进,关键节点如下:
1、早期探索与框架提出(2016—2019年)
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强调沿海、内陆、沿边协同开放。
2019年,总书记发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首次系统阐述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
2、战略深化与全面部署(2020—2022年)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纳入“十四五”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战略细化实施。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强调巩固东部沿海开放、提升中西部及东北地区水平,并写入国家战略文件。
3、机制完善与重点突破(2023年至今)
2023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提出统筹区域发展与安全能力建设。
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优化区域开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推动跨区域产业转移与利益补偿机制。
六是要研究推出一批均衡性可及性强的民生政策举措,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二季度会是重点。
1、就业服务均等化
扩大就业支持覆盖面:实施重点行业、中小微企业及城乡基层就业支持计划,通过稳岗返还、税费减免等政策稳定就业岗位。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提供精准就业指导与技能培训(如制造业、家政服务、人工智能等领域紧缺技能培训),2024年陕西省累计开展技能培训5128场次,提供岗位5万余个。
均衡性体现:向农村劳动力、脱贫人口倾斜,2025年计划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
灵活就业权益保障: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优化社保参保政策,确保灵活就业者平等享受医疗、养老等保障。
2、教育扩容与均等化
基础教育资源下沉: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供给,新建幼儿园并新增学位(如柳南区2024年新增学位1080个)。推进农村教育振兴,通过在线教育共享优质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可及性提升: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65%,推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增强低收入群体就业能力。
3、医疗提质与普惠服务
基层医疗能力强化: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畅通双向转诊渠道,提升县域医院服务能力。2025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提高至700元,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均衡性措施:扩大集采药品进村覆盖,优化偏远地区医疗资源配置。
公共卫生服务扩容:加强精神卫生、老年医学、儿科等专业队伍建设,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筑牢基层健康防线。
4、养老托育服务升级
养老服务体系优化: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新建“长者饭堂”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完善适老化设施。2024年陕西省通过“物质+服务”模式为低收入人口提供康复护理等服务。
可及性创新: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支持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托育服务普惠供给:鼓励幼儿园开设托班,建设托育一体化项目(如柳南区祥源托育项目),发放育儿补贴,减轻家庭育儿成本。
5、社会救助与兜底保障
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扩大救助覆盖范围至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群体及流动人口。2024年陕西省认定低收入人口186万人,通过“智慧救助”实现精准帮扶。
均衡性机制:推行“急难发生地直接救助”,打破户籍限制。
慈善帮扶衔接: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资源联动机制,动员社会组织参与个案帮扶(如陕西省2024年完成“微心愿”1.7万个)。
6、住房保障与宜居环境
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规范租赁市场,支持中低收入群体和新市民住房需求。
可及性举措:优化老旧小区改造,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居住质量。
城乡基础设施完善: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如轨道交通扩容),增强城乡互联互通。
7、收入分配与消费支持
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占比,2025年计划发放消费补贴(如以旧换新专项国债3000亿元)。
均衡性政策:推动脱贫人口增收,确保收入增速“两个高于”平均水平。
社会保障提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退休人员养老金同步上调,强化兜底功能。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