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报告数据的商机

今日湖北

2025-03-11 10:35:04

一、今年的目标


GDP增速


2025年:预期增长5%左右,与2024年实际增速(5%)持平,但目标表述更强调“左右”,体现对不确定性的预判。


我建议区间增幅,5-5.5%。


就业与失业率


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目标5.5%左右。


2024年:实际新增就业1256万人,失业率平均5.1%。


2025年失业率目标略有放宽,反映就业结构性矛盾可能加剧。


居民消费价格(CPI)


2025年:涨幅目标2%左右,较2024年实际涨幅(0.2%)显著上调,体现通胀预期管理。


2024年:实际涨幅仅0.2%,主因内需偏弱和大宗商品价格低位运行。


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2025年:首次明确“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强化民生导向。


2024年:未单独提出此目标,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1%。


粮食产量


2025年:目标维持1.4万亿斤左右,与2024年实际产量持平;创历史新高。


能耗与生态


2025年:单位GDP能耗降低3%左右,延续2024年目标,但新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定性要求。


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今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这几乎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赤字率。这其实就是在说政府要借更多的钱。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9.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2万亿元。


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专家建议1.5万亿)。


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专家预测是1万亿)。


2024年: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未发行特别国债。


这是中国时隔26年后再次通过特别国债对国有大行进行资本补充,旨在增强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并传递中长期发展信心。


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


用于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的账款,同时还将强化源头治理和失信惩戒,落实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的长效机制。国务院已经做了研究,后续还会推出很多硬措施。


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


赤字率3%与4%的差别不仅体现在数值变化上,更反映了财政政策的调整逻辑、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风险应对策略的转变。


过去国际上将3%视为财政纪律的“警戒线”,但这一标准缺乏理论和实践支撑,更多是心理防线。中国此前长期将赤字率控制在3%以内,主要依赖一般公共预算口径,并通过专项债、特别国债等工具补充调节。


2025年赤字率提高至4%,是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释放了中央“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信号。这一调整旨在应对有效需求不足、物价低迷、房地产风险未消等经济挑战,传递稳增长决心。相较于3%,4%更强调通过中央加杠杆扩大总需求,提振市场信心。


例如,2023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后赤字率仅达3.8%,仍需结合其他债务工具。


2025年赤字率4%配合专项债4.4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特别国债5000亿元,合计新增债务11.86万亿元。中央赤字占比超过70%,通过转移支付强化基层财力,优化债务结构并降低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同时,超长期国债(30-50年)常态化发行,匹配居民储蓄偏好,降低偿债压力。


赤字率从3%到4%的调整,标志着中国财政政策从“审慎平衡”向“战略主动”转型。这一变化既是短期稳增长的需要(应对需求不足、物价低迷),也是长期结构性改革的融资机制创新(技术、债务、人口)。尽管风险需防范(如利率上行、技术转化滞后),但当前低利率环境和中央主导模式为政策实施提供了较大空间。


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25年强调“适度宽松”,提出适时降准降息,加大对消费、科技、绿色等领域的结构性支持。


2024年稳健货币政策聚焦“灵活适度”,未明确降息预期。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


2025年我国宽松货币政策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全面发力


降准降息: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银行体系流动性(如2024年两次降准释放超2万亿元),2025年预计延续这一操作,并进一步调降政策利率(如2024年LPR累计下降0.35-0.6个百分点,2025年或再降20BP)。


2024年企业贷款利率降至历史低位,2025年政策延续将刺激投资与消费。


公开市场操作灵活调节流动性:通过国债买卖、逆回购等工具精准调控市场资金供需,例如2024年累计开展买断式逆回购操作2.7万亿元,2025年预计继续动态调节以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支持:扩大科技企业贴息贷款覆盖率至60%,试点“投贷联动”模式,引导资金流向新质生产力领域。


优化再贷款工具(如科技创新再贷款),推动技术研发与设备更新。


消费与房地产定向扶持


消费领域:设立专项消费金融工具,覆盖汽车、家电、文旅等大宗消费场景,降低信贷门槛以激活内需。


房地产领域:新增“三大工程”(城中村、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基础设施)专项再贷款2000亿元,优化房企融资白名单制度,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防范行业风险。


维持市场流动性充裕:通过降准、MLF等工具确保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目标匹配,2024年末M2同比增长7%,2025年目标延续适度宽松基调。


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强化预期引导,防范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稳定。


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2024年通过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以旧换新,2025年资金规模提升至3000亿元,且实施时间从2024年的阶段性(8月底启动)延长至全年覆盖。


资金用途分为两部分:


消费品以旧换新(1500亿元):通过地方财政分配,重点支持家电、汽车、家装、数码产品等领域的补贴。


设备更新(1500亿元):用于工业、交通、农业等领域设备升级,如新能源公交车电池更换等。


覆盖品类扩展


新增补贴品类:首次纳入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3C数码产品,家电品类从8类(如冰箱、空调)增至12类,新增电饭煲、微波炉、净水器、洗碗机等。


能效分级补贴:购买1级能效家电补贴20%,2级能效补贴15%,单件最高补贴2000元。


完善全口径消费统计制度。核心在于构建“多维覆盖、动态适配、精准服务”的统计体系。这不仅是对传统统计方法的升级,更是适应新消费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2025年将重点推进服务消费统计优化、数字经济监测体系完善等具体措施,未来需持续关注政策落地效果及数据公开应用场景的拓展。


一是纳入新兴消费领域。全口径消费统计制度强调对传统消费与新兴消费的全面覆盖,包括服务消费(如教育、医疗、文娱、旅游等)、数字经济消费(如直播电商、共享经济)以及个性化消费(如定制化服务、绿色消费)。这与传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形成互补,后者仅统计实物商品和餐饮服务。


二是强化非正规经济活动统计,针对个体经济、小微企业和灵活就业等非正规经济主体,通过抽样调查与大数据技术结合,提升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避免传统统计中因漏报或低估导致的偏差。


五、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350亿元。较2024年的7000亿元增加350亿元。


2020年至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分别为6000亿、6100亿、6400亿、6800亿和7000亿元。2025年7350亿元的规模同比增幅为5%,体现了“适度增加”的政策导向。


这一安排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适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部署,旨在通过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


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强化超长期贷款等配套融资,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