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看财经2916:改善民生又是机遇

今日湖北

2025-03-11 10:33:35

39日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分别提出了多项创新举措,新举措就是新机遇。

一、民政部:民生保障体系向“普惠化+数智化”升级

推进“四个转变”

保障对象扩展:从孤弃儿童、特困老人等特定群体,延伸至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全体老年人,构建覆盖更广的困境儿童关爱体系和“一刻钟养老服务圈”。

农村、社区养老院、托儿所要增加。

服务内容升级:从单一物质救助转向“物质+服务+精神关爱”综合模式,试点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残疾人托养和精神障碍社区康复。

心理咨询师要增加。

要素保障多元化: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如公益慈善帮扶社会救助、市场化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手段数智化:运用大数据、AI优化服务流程,推动民政事项“线上办、掌上办”,提升效率与可及性。

人工智能+公司要增加。

养老服务改革深化:构建城乡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县区平台、乡镇中心、村社站点),贯通居家、社区、机构三类服务形态,并分类发展兜底型、普惠型、市场型养老机构。

三类养老机构,民营要增加。

推行“物质+服务”救助模式,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确保精准帮扶。

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与社保精准化改革

灵活就业与新业态保障创新

全面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户籍限制,允许跨省转移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周期灵活选择(按月//年)。

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容:从7省扩展至17省,覆盖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超1000万新就业形态人员。

技能与就业联动提升

实施“技能照亮前程”行动,连续3年每年补贴培训超1000万人次,重点覆盖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群体。

高校、培训机构的机会来了。

推动国有企业技能人才薪酬改革,技师月津贴不低于800元,试点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社保待遇“双涨”与统筹提速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月再提高20元(惠及1.8亿人),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同步上调(覆盖1.4亿人),养老金跨省调剂时间缩短至72小时。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被采纳。

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翼提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倍增计划”,旨在通过十年时间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升至当前水平的两倍。

2025年起,每年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均提高20-30元,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基础养老金部分累计增加约300元,叠加个人账户缴费和政府补贴后,月均总额达到500-600元。按此增速,基础养老金将在10年内实现倍增。

财政分担机制:

中西部地区: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

东部地区:中央与地方财政各承担50%

当前城镇职工月均养老金约3500元,而城乡居民月均仅223元,后者约为前者的1/16。农村老年人主要依赖子女赡养,养老金难以覆盖基本生活需求。

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更新与住房品质升级

城市更新“三类项目”推进

民生类: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全部改造,鼓励居民自主更新;扩大城中村改造至全国地级市,新增100万套安置房。

发展类:老工业区植入科技、文创等新业态,老街区打造精品街道和城市客厅,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

安全类:改造地下管网15万公里,推进燃气/供水等“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全覆盖。

中国计划在(2025-2030年)投入4万亿元用于城市地下管网改造,以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和民生保障能力。燃气、供排水、供热等各类管网,总改造长度达60万公里,涉及全国重点城市及人口密集区域。

住房品质革命

修订《住宅项目规范》,明确新建住宅层高不低于3米,推广全屋智能和新型建材,解决隔音、渗漏等痛点。

当前“好房子”建设仍面临成本控制(绿色建材溢价约20%)、标准衔接(地方规范与国标统一)、存量改造协调(居民意见分歧)等挑战。但随着政策红利释放(如4.4万亿专项债支持)和技术突破(非开挖管网修复、数字孪生建模),预计到2027年,重点城市新建住宅中“好房子”占比将超50%,推动居住品质从“有房住”向“住得好”跨越。

存量房盘活:利用4.4万亿专项债收购商品房,优先用于保障房、人才公寓等,优化资源配置。

前不久的论坛上,我关注传统绿皮火车、电梯噪音,请教了清华大学教授。

火车噪音的解决需要从技术优化、设施升级、管理规范及居民防护等多维度入手。

其中,隔音设施,近轨声屏障:在铁路沿线设置金属、玻璃或混凝土材质的隔音墙,吸声系数可达0.6以上,能降低鸣笛噪音约60分贝。

生态降噪,绿化林带:种植宽度达数十米的浓密乔木和灌木,通过植被吸声和阻隔作用减少噪音传播。

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管理转型与基层服务强化

——慢性病防控创新

启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联合15部门推动健康饮食和运动,试点单位食堂健康化改造,推广体重监测设备普及。

——医疗卫生强基工程

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2025年覆盖90%县域,2027年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提升信息化和AI辅助诊疗能力。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增至99元,优化服务频次和质量。

2024年的94元再增加5元,连续第15年保持每年5元的增长幅度。

覆盖人群:全国14亿多居民,资金由政府全额承担,无需个人支付。

2009年项目启动时,人均补助为15元(2010年)。

基本遵循“每年递增5元”的惯性,从2010年的15元增至2025年的99元,累计增幅达560%

经费核心用途与新增方向

基础服务领域

疾病预防:儿童疫苗接种、传染病防控、健康档案管理等。

慢性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定期随访和用药指导,2024年新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

重点人群服务:老年人免费体检、孕产妇“两癌”筛查、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等。

新增投入方向

服务扩容:2025年新增经费重点支持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防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

技术升级:探索居家药学服务、智慧健康监测设备应用等创新项目。

研究显示,每投入1元公共卫生经费可减少约3-5元医疗支出,预防性措施长期成本效益显著。例如,免费体检项目通过早期筛查和干预,有效降低农村地区因病致贫风险。

儿科与精神卫生服务升级:填补县级医院儿科空白,全国统一启用“12356”心理援助热线;开展5000场心理健康讲座,增设地市级心理门诊。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