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我到统计局工作,建议湖北“三圈三带”发展战略。即武汉、宜昌、襄阳都市圈,长江、汉江、清江经济带,简简单单。2012年,我的建议“宜昌、襄阳市委书记由省委常委担任”被采纳。
2022年6月18日,王书记在湖北省十二次党代会上指出:
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完善“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机制,推动中心城市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三大都市圈。加快建设以武汉、襄阳、宜昌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增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支持孝感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支持咸宁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支持仙桃、天门、潜江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建设成为人口规模超3000万、GDP超6万亿元的世界城市和都市圈。
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支持襄阳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联结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节点,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支持十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支持随州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神农架林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大力发展宜荆荆都市圈,支持宜昌打造联结长江中上游、辐射江汉平原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长江综合立体交通枢纽,辐射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支持荆州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持荆门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支持恩施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从以上内容来看,“都市圈”与“城市群”是两个概念,神农架与恩施还在其中。
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
今年9月18号,《湖北省战略规划》公众版上线,仔细研究学习,发现有一些新的提法:
1、省域层面,以长江、汉江、荆襄古道、随枣走廊为内外交流的4条主要通道,交汇于武汉、襄阳、荆州三座大邑。
这其中有启用了一些传统概念。
随枣走廊位于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是连接中原南阳盆地与江汉平原的一条重要通道,因其中有随州、枣阳两座城市而得名。两周时期,“随枣走廊”是周人南下和控制汉江地区的交通要道,也是楚人东出北进的主要线路。
2、谋划推进建设沿江高铁、三峡水运新通道,荆汉运河、花湖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等重大项目,提出打造全国战略性产业备份基地,战略性物资储备基地,战略性重要枢纽节点,构建平战结合,军民融合、平急两用的国土安全服务保障体系。
建议增加“国家战略腹地”的内容,可以包括这些内容。连河南都在争取战略腹地。
3、构建三大都市圈:武汉、襄阳、宜荆荆,四大经济带:沿江、京广、汉十、襄荆宜发展带。
将武汉都市圈建设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促进武鄂黄黄共担国际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国家制造业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专业性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职能。
增强襄阳都市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建设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的核心增长极,构建一体两翼的都市圈城镇空间布局。中部推动襄阳中心城区与宜城、南漳一体化发展,西翼打造丹河谷城市组群,东翼以枣阳为核心,带动周边小城镇协调发展。
宜荆荆都市圈,强化面向渝东、湘西、鄂西北的区域辐射势能,将宜荆荆都市圈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的重要增长极。
建设鄂州、黄冈、黄石、孝感、咸宁、十堰、随州、荆州、荆门、恩施等地区中心城市。
很明显,已经放弃了“城市群”的提法。以3都市圈+4经济带带动湖北的发展。
结合以上两张图,建议:
一是天门仙桃潜江由竞争走向合作,组建江汉平原都市圈,抓住荆汉运河的发展机遇。
2015年起,在鄂专家团队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2023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荆汉运河项目赫然在列。2023年的5月18日,《湖北新闻》为民众展示了较为详细的运河统筹方案。荆汉运河就是从荆州到武汉,利用原有河道和新挖部分河道,建成一条230公里长、8米深、90米宽的人工河,能够行驶1万吨的船舶。而运河之所以由湖北启动,就是因为动工地就在荆州松滋口以及武汉的东荆河口。
二是建议十堰、神农架、恩施合作建设“两山一江避暑康养旅游区”。武陵山、秦巴山、清江。
郑万高铁、西十高铁明后年通车以及沿江高铁,将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源。而现如今,这三个地方的交通很不方便。
天气越来越热,是一个不值得事实。世界贸易组织在最近的报告中说,地缘政治、数字革命、气候变化,是影响世界发展的三大趋势。
世界气象组织数据表明,2023年全球气温上升,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2024年7月22日刷新了全球日平均气温的峰值。这些记录也伴随着毁灭性的极端天气事件,在社会和经济领域带来了重大挑战。
湖北省正好有避暑高地。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