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看财经:武汉的发展动力在于科技创新

今日湖北

2023-03-06 11:45:16

221,第二届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论坛在深圳举行,会上发布了《2022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

继续选取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27个省会城市,共计36个典型城市作为评估对象。以上一年数据为基础,由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评估。武汉排在12位,与GDP排在8位有差距。

图片

1.市场环境评估结果

市场环境由市场准入、要素保障、政务服务、市场主体、公平竞争5个二级指标构成。评估显示,深圳、广州、南京、上海、杭州得分居前5位,排名6-10的城市分别为宁波、厦门、武汉、青岛、福州。武汉排在8位。

比如,武汉经开区深入贯彻落实《2023年登记注册工作要点》,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允许“一照多址”和“一址多照”,释放市场资源,激发社会创造力。

“一照多址”,指的是除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领域外,对于市场主体在住所以外开展经营活动、属于同一区级登记机关管辖的,允许在营业执照上加载新设立住所(经营场所的地址),免于分支机构登记,实现在一张营业执照上同时显示多个经营场所地址;“一址多照”,指的是放宽托管登记范围,延伸到各类创业创新载体运营管理单位、“三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高等院校住所,同一地址可作为两个以上市场主体的住所(经营场所)。

充分尊重了企业自主权和自治权,实现了一张营业执照、多个经营地址、多点开展经营,打破了地域限制,释放了住所资源。

2.法治环境评估结果

法治环境由权益救济、行政执法、司法保护3个二级指标构成。评估显示,深圳、南京、广州、厦门、上海得分居前5位,排名6-10的城市分别为杭州、长沙、青岛、北京、天津。

3.融资环境评估结果

融资环境由贷款获得、信用与担保、创业投资、融资满意度4个二级指标构成。评估显示,上海、深圳、杭州、宁波、北京得分居前5位,排名6-10的城市分别为广州、南京、厦门、长沙、西安。

4.创新环境评估结果

创新环境由创新载体、人力资源、创新投入、成果产出4个二级指标构成。评估显示,北京、杭州、天津、深圳、上海得分居前5位,排名6-10的城市分别为西安、南京、武汉、广州、郑州。

武汉也在第8位。最近一个会议可以说明武汉的科教实力。

225日,由科技部发起,联合湖北省政府主办的“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路演行动”光谷专场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举行。

来自本外埠光电子信息、生命大健康两大赛道的163个路演项目,受到240家创投机构的追捧。

东湖高新区是武汉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202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643.81亿元,同比增长6.0%,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9.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5%,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近1.4万件、同比增长27.8%,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200家。

武汉财政科技支出占比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创新能力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7,去年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0个,建设创新街区、园区、楼宇110万平方米,新增国家级众创孵化载体16家。

最近三年的抗疫成绩表明,科学家是真正的财神。

比如,武汉已经成为研发飞地,黄石、黄冈的离岸科创中心已经运转,天门的在5月。武汉空置的写字楼都可以成为各地的“科研飞地”。

高校研究院,重庆有40多个,武汉外地高校设置的不多,有北大光谷人工智能研究院,华大研究院最近也落地光谷。9个湖北实验室在全省运转。

光谷的武汉创新院,已经有六个研究所。目标是50个研究所。

武汉市科协在企业设立专家科创工作站40个,武汉科技局设立成果转化联络员220个,揭榜挂帅项目每年十个,每个补贴2000-3000万。

但是,有的省动作更大。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科大硅谷”计划,到2025年,争取“科大硅谷”汇聚各类优秀人才超10万名,形成多层次基金体系,基金规模超2000亿元;集聚科技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创服务机构等超1万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50家以上,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成为全国科技体制创新的标杆。除了现有的场地,专门划出一百平方公里给科大。值得武汉学习。

图片

高校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力。

2022年,全国技术合同达77.3万项,成交额4.78万亿元,分别增长15%28%。其中,企业贡献了93.7%的技术输出和82.8%的技术吸纳。全国3649所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1581亿元,增长24.4%

长江新区、武汉新城可以成为“武大硅谷”“理工大硅谷”等。

202215日,武汉经开区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约,携手共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将其打造为示范性中试基地和技术转移机构,推动校地深度融合发展。

去年12月,电子氟化液中试熟化项目入驻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也是首条入驻基地的中试生产线。

今年1月初,华中科技大学多功能导体隔膜中试及产业化项目入驻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并开始进行产线搭建。

项目团队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朱文介绍,该项目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对解决当前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和提升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率先开发出第三代微纳陶瓷超离子导体隔膜,全面取代现今商业化的有机高分子隔膜,产品覆盖消费电子产品、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领域。

接下来,华科大的IC光刻机减振器及其产业化、钛合金先进制造技术工程化研究等总共20个首批中试项目也将陆续进驻产线设备。

今年,会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等资源,在经开区组建全市中试服务产业创新联盟。

5.政策环境评估结果

政策环境由组织领导、财政支持、服务促进、企业培育、政策落实5个二级指标构成。评估显示,上海、厦门、深圳、北京、广州得分居前5位,排名6-10的城市分别为重庆、南京、长沙、合肥、杭州。

:参评城市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主要经验做法

一是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深圳市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通过推进电子化招投标、规范保证金管理等,确保中小微企业公平享受政策红利。武汉市大力推进市场主体信用修复试点,给予企业及时修复信用的机会,切实打造包容审慎监管环境。大连市推出“审批无障碍、监管不干扰”集成创新,从减低门槛、缩减流程、节省成本等方面综合发力,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二是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北京市建立“12345”工作模式,通过“一个统筹机制”“双向线索排查”“三种落实手段”“四条投诉渠道”“五项法规制度”的工作模式,确保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工作落到实处。合肥市建立人民调解与司法确认有效对接机制,提供知识产权“一站式维权服务”,提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民事调解法律效力。武汉市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联席会议制度,用好法治绩效考核“指挥棒”,找准找实司法服务企业发展的着力点主抓手。

三是构筑普惠金融生态。厦门市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实施“财政政策+金融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向中小微企业精准投放,以政策撬动金融资本服务中小企业。广州市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知识产权融资模式,通过“投资基金—质押融资—证券化—上市辅导”全生命周期融资,助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效能提升。济南市推行金融辅导员制度,从金融机构及其他服务机构中选拔服务专员,实施不固定、交叉服务模式,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

四是完善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北京市中小微企业“先使用后付费”“零门槛”使用科技成果,促进优质发明专利产业化落地提速。重庆市围绕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需求,依托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基金,构建“总院+分院”“母基金+子基金”的中小企业育成体系。合肥市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共建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银川市采用“政府+联盟+服务商+企业”模式,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

五是打造人才支撑体系。杭州市出台“人才生态37条”,围绕高峰人才引育、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提出四大工程和七大计划,积极打造人才高地。南宁市建立全国首个“智慧人才”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实现流程自转人才“一次不用跑”。天津市深化民营企业职称评审“直通车”机制,针对上市培育重点企业推出“科创企业评职称”专项服务,有效提升企业创新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六是精准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宁波市搭建“甬商产学研服务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推出“定制服务”,打通专精特新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条。青岛市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通过“链主”企业行、标杆企业行、高校院所行等对接活动,解决合作“中梗阻”问题,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天津市建立“专精特新板”,对入板企业提供分层服务,持续加大优质中小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工作力度。

七是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深圳市成立市企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重点打造全市“群服务”和“云服务”工作架构。长春市强化顶层谋划,全力构建1个市级总群、9大行业群、17个属地群的“1+9+17”“三位一体”微信服务群矩阵,对中小企业提出问题做到“秒接”“秒应”。南京市建设“质量小站”,遵循占地小、投入少、作用大、就近就便原则,集成质量全要素资源对中小微企业“一站式”服务。

八是强化惠企政策直通尽享。青岛市建设“青岛政策通”平台,实现“一口发布、一口解读、一口兑现、一口服务、一口评价”,打造便捷高效的政策兑现“直通车”。南京市搭建“宁企通”平台,实现惠企事项综合受理、精准推送,市区联动、协同审批,推动政策“直通、直达”和企业“直感、直享”。上海市探索打造“以数治税”优化服务企业新模式,持续提升数据共享共用共治效能。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