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眼下的荆楚大地,正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奏响新时代“美丽湖北”的华彩乐章。
日前,湖北省政府办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生态环境篇,介绍“十四五”期间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四五”以来,湖北锚定“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实施美丽湖北战略,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牢记殷殷嘱托,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五年来,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五年来,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蓝地绿、山清水秀;五年来,“两山”理念深入人心,绿色低碳行稳致远,荆楚大地村美人和,生态承载力不断提升。
作为全国碳市场重要基地基础设施,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机构“中碳登”落户湖北,建成运营全球覆盖碳配额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湖北区域碳市场累计成交量4.18亿吨,成交额突破100亿元,达到103.31亿元,交易规模居全国第一。
展望“十五五”,湖北将扛旗争先,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活生态环境的新期待,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作出新贡献。
逐绿而行加快释放绿色转型动能
“十四五”以来,湖北始终扛牢长江高水平大保护的政治责任,深入实施“双十行动”“十年禁渔”,接续开展十大提质增效行动,长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得到提升。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深化19个重点流域联防联治。完成12462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整治完成率达99.8%。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连续6年稳定保持Ⅱ类,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保障了“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
大气环境方面,全面发力推进空气改善行动,坚决打击违法偷排漏排,“以日保年、微克必争”,“十四五”期间实施大气治理项目多达18500多个,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3.4万余辆。大气质量一路回升向好,2024年国考城市PM2.5浓度较2019年前下降15.6%;优良天数比率上升7.7个百分点,一年多出近一个月的优良天数。水环境方面,190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达到95.8%,省控湖泊的优良比例较2021年提升27.6个百分点。土壤方面,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3%以上,累计完成709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16589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严控严防生态环境风险,连续10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连续18年保持核与辐射安全零事故,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十四五”期间,美丽湖北战略成为全省的坚定目标,“4个国家级+6个省级”无废城市建设已显成效,9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3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功创建引领,位居中部第一、全国前列。
值得关注的是,湖北坚持向绿而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科学管控生态环境分区,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空间。首创建设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实现供需两端对接,促进生态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拓展“两山”转化通道,开展生态价值要素核算,打造特色生态产品地理标志。绿色产业体系日益完善,“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持续壮大,节能环保产业链规模稳步增长,培育了武汉绿色低碳等8个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以资源综合利用为主,节能、环保、双碳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快提速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全国碳市场重要基地基础设施,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机构“中碳登”落户湖北,圆满完成2个履约周期的配额分配、清缴履约等工作,全国碳配额累计成交6.93亿吨,成交金额476.29亿元,建成运营全球覆盖碳配额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湖北区域碳市场累计成交量4.18亿吨,成交额突破100亿元,达到了103.31亿元,交易规模居全国第一。
此外,全省涉环境保护类志愿服务组织多达2万个,“与绿同行”高校团队1800多个,成立了全国首个长江大保护志愿服务联盟。广大志愿者们向美而行,用心用情讲述守护绿水青山生态故事。
“大保护”与“大发展”协同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宜昌作为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立规之地”,“十四五”期间,荣获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跃居中部非省会城市第一位,实现了“大保护”与“大发展”协同推进。
宜昌市主要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宜昌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双十行动”为引领,靠“治污、护绿、转型、改革”四个关键词,奋力打造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展示窗口。
基础设施硬投入方面,携手三峡集团,投入近50亿元对沿江污水管网、厂网进行改造,主城区污水集中收集率从五年前的43.34%提升到现在的81.95%;对沿江县市97座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此外,投入9.3亿元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城区生活垃圾彻底告别传统填埋。
排口整治全覆盖方面,对232公里长江岸线两侧的1630个入河排口,全面打响整治攻坚战,通过“取缔、整治、规范”,实施“一口一策”,并对重要排口实施实时监测,确保“江河安澜”。船舶污染全收集方面,对长江宜昌段每年大约6万艘待闸船舶,实行船上生活垃圾污水免费接收转运处置。目前,长江干流宜昌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出境断面总磷浓度2025年首次出现了低于入境断面总磷浓度的现象。
为实现水清岸绿,宜昌通过实施总投资103亿元的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工程,生态修复3615.7公顷,恢复湿地2095.88公顷。尤其是长江岸线,坚持“留白增绿”,拆除沿江码头216个,腾退岸口岸线42.7公里,主城区50里滨江全线贯通,形成独具特色的“50里滨江50景”。
同时,全面落实“十年禁渔”,坚决取缔江河湖库网箱养殖,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让重大工程为“长江精灵”让路。如今,长江生态系统指示性物种江豚在宜昌安家,族群增加到4个23头以上。
作为长江流域最大的磷矿基地,宜昌还立足长江大保护,走好产业转型之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134家;宁德时代、万华化工等一批头部企业布局宜昌,全市磷化工产业逐“绿”向“新”,加速向新能源裂变、向新材料转型、向世界级磷化工循环产业集群跃升;积极抢占“电化长江”“氢化长江”“气化长江”新赛道,四个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在宜昌加快建设。
在推动长江大保护过程中,宜昌还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了跨区域立法、跨流域治理、跨部门监督等有益路径。
宜昌提出,接下来将聚力支点建设,筑牢三峡屏障,建设美丽宜昌,坚定不移“保证一库清水、保障三峡工程、保护万里长江”。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