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矿冶文化源远流长

网络

2018-01-21 10:20:12

从石器时代到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是人类从愚昧逐渐走向文明、社会不断走向进步的历史过程。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言,历史是一部石头的书、青铜的书。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矿冶发展史。黄石的矿冶文化史,就是中国社会文明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黄石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迳其北,即黄石矶也。”因其“石色皆黄”(《湖北通志》注)故名黄石。黄石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称。由此,黄石一名又寓意为“黄金和宝石堆积而成的地方”。

黄石矿冶历史悠久,矿冶遗址众多,享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的美誉,在中国矿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黄石因矿立市,以冶兴市,矿冶文化上承殷商春秋战国,下启两汉唐宋元明清。源远流长的矿冶历史文化,铸就了黄石成为中国具有工业文明特殊职能的历史文化名城。

  一

黄石矿产资源丰富,矿冶历史光辉灿烂。黄石已发现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气矿产4大类计77种。其中,硅灰石储量居中国第一。已列入储量表的矿产有42种。其中,铜、钴、钨、钼、金、银、锶、铼、硅灰石、透辉石、泥灰岩、熔结凝灰岩、饰面大理岩等14种矿产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4000多亿元。

黄石铜矿的开采、冶炼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中晚期,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鼎盛阶段。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吴王杨行密在今大冶铜绿山一带置青山场院(场为采冶机构,院为行政管理机构),采矿冶炼,大兴炉冶。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李煜为南唐国主时,析武昌县三乡,与青山场院合并新设一县,根据《庄子·大宗师》“天地为火炉,造化为大冶”之语,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县。1973年考古发现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跨越了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经历了奴隶社会的兴盛与衰败,封建社会的建立与发展。其时代始于商代,经西周、春秋、战国延续至汉代,时间长达千余年。其时代之久远、生产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在方圆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遗物遗存,“代表一个时代的技术”,展示了先民们创造青铜文化历史的风采。黄石铜矿的开采、冶炼、加工,三千年延续不断,炉火不灭,在中国绝无仅有。现今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所属的铜绿山铜铁矿仍然是黄石最大的铜矿。其他铜矿企业有湖北三鑫金铜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鸡笼山黄金矿业有限公司、李家湾铜矿、阳新欧阳山铜矿牛头山铜矿等企业。

黄石铁矿的开采、选冶、加工有1700多年的历史,始于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兴于宋朝和明朝。明朝开国不久,朱元璋在黄石现今所辖的大冶和阳新设置兴国冶,大冶地区的铁山,成为兴国冶的铁矿石基地。史料记载当时全国官铁年总产量为1800余万斤,洪武七年(1374年)兴国冶年产铁百万斤,足见当时铁矿开采冶炼之盛。清朝年间铁山铁矿一度停止开采。1875年,李鸿章委派盛宣怀兴办湖北矿务,创办湖北开采煤铁总局。1876年1月,湖北开采煤铁总局成立,盛宣怀在阳新兴国富池口设立分局,试办并开采阳新的铁煤。此后在清朝聘请的英国勘矿师的帮助下,大冶铁矿被重新发现。1890年2月底,铁山铁矿勘查结果表明,大冶铁矿不但含铁量高,杂质少,质量堪称世界一流,而且储量巨大,可供百年开采。现今主要铁矿企业除大冶铁矿外,还有金山店铁矿、灵乡铁矿、陈贵矿冶集团等。

黄石的金银矿开采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西塞山银器窖藏的出土,说明在黄石一带,南宋时期银矿开采、选冶、加工就开始了。宋代和元代黄石银矿的开采、选冶和加工主要在阳新县。据《方舆纪要》记载:“兴国州(今阳新县)银山,州北十五里,四面皆山,多产银矿,亦名大银山。元时曾采银于此。州西二里有黄姑山,亦产银,旧有银场。”现今金银矿主要有湖北三鑫金铜股份有限公司、阳新鸡笼山金铜矿、大冶鸡冠嘴金铜矿、金井嘴金矿、桃花嘴金矿等。

黄石的煤矿、石灰石矿开采始于明朝,延续至今。清光绪十年(公元1894年)朝廷派候补郎中余正裔在阳新开办炭山湾煤矿。开始产量很低,后余正裔引进法国矿商薄旭出资三十万两兴办合资煤矿,日出煤百吨以上。炭山湾煤矿是黄石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黄石近代开采的主要煤矿有1911年兴办的富源煤矿、1916年兴办的富华煤矿和1936年成立的源华煤矿等。黄石的石灰石矿约有5亿吨的储量,不仅储量占湖北省总储量的近40%,而且品质好,黄荆山水泥用灰岩含钙量在90%以上,达到国家一级品标准。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用黄石产的石灰和砖筑“应天府城”(即今南京城)。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2年)罗祖达、罗谷成在上窑合伙开办的石灰窑,年产石灰达1000吨。黄石现今以石灰石矿为主要原料建设的百万吨以上的水泥厂有华新、尖峰、华祥水泥厂。

  二

黄石文物遗迹数量庞大,矿冶文化源远流长。黄石现有各类历史文化遗迹210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鄂王城遗址、龙港革命旧址群、红三军团建军旧址、大冶兵暴旧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黄石市现有博物馆、纪念馆7个(黄石市博物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大冶铁矿博物馆、大冶市博物馆、红三军团革命旧址纪念馆、阳新县博物馆、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馆藏文物1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93件、二级文物294件、三级文物1615件。

黄石境内现已发现一百多处古文化遗迹。其中,古城、古墓葬等多与古代冶炼生产相关。黄石是长江流域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20万年前,境内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离黄石市区10公里的石龙头旧石器遗址发现了动物群化石和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等88件旧石器。旧石器表明,黄石地区的古代先民制作石器的技术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的石器制作技术相当,文化发展阶段早于省内发现的其他文化遗址。考古发现的遗址和文物表明,从商代开始,铜绿山等地大兴炉冶,采矿炼铜,人声鼎沸,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加强对采矿冶炼的管理而先后兴建了大冶五里界春秋城、鄂王城、战国城、草王嘴汉代城,黄石地区成为中华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1974年1月至1985年7月,考古工作者通过对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7处采矿遗址、2处冶炼遗址进行发掘清理,出土古代采矿竖(盲)井231个,平斜井100条,炼炉12座和七大类的工具文物。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铜绿山古矿遗址,是我国二十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在世界采矿史、冶金史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除铜绿山之外,遍布黄石地区的古矿冶遗址还有花炉山、铜山口、狮子山铜矿、叶花香铜铁矿遗址等。这些,都反映了黄石作为“古代铜都”的悠久矿冶历史和深厚的矿冶文化根基。

春秋之后,从三国时期到魏晋南北朝,大冶铁矿的开采未停,冶炼的炉火未熄,三国时置铁官“马头”管理,唐天佑二年置“青山场院”,宋乾德五年置大冶县,到元代因矿冶兴盛,道士 发展成为拥有13000户的城镇。三国时期的吴王孙权、南朝宋高祖刘裕、隋炀帝杨广等帝王都在黄石留下了采矿冶炼的行迹。北宋苏轼在黄石磁湖泛舟,目睹“日日热浪扑面,夜夜霞光冲天”的冶炼景象时,发出了“磁湖之石皆磁石”的感慨。民族英雄岳飞曾在此铸就“大冶之剑”,被传为千古佳话。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受命收复湖北失地,他路经鄂州辖地大冶,特命部下开采铜绿山的铜和铁山的铁,大造兵器。岳家军在铜绿山筑起了17座炼铜炉,炼出了大量的红铜块,铸造出上万柄铜脊铁刃剑。此剑既有青铜之坚,又有钢铁之利,以之杀敌,如砍瓜切菜,敌人望风披靡,闻声丧胆。岳飞在鄂州驻军、作战、屯田将近10年,一直在铜绿山、铁山铸造兵器。

黄石矿冶之火从古至今三千年生生不息,纵观中国矿冶开发史和冶金史,没有哪一个城市能与之媲美。黄石不仅有历史最久远、遗存规模最大、矿冶技术最高、保存最完整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而且创造了多个中国和湖北近代矿冶的第一和之最。例如,张之洞在铁山至石灰窑修建了湖北省第一条铁路,在大冶铁矿建设了第一家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华新水泥厂1949年建设了中国第一台湿法水泥窑生产线。富源煤矿建设了中国第一条全长4500米的越山运煤索道和湖北最早在井下使用凿岩机的矿井等等。由于黄石矿冶开采品类多、规模大、技术先进,黄石成为中国矿冶名城。

  三

铜绿山遗址所证明的古代矿冶文明的采冶技术,奠定了黄石作为中国青铜古都的历史地位。

清代洋务运动兴起后,湖广总督张之洞利用西方技术,于1893年(光绪十九年)在黄石铁山建设了中国第一家使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其规模为当时东亚之冠。1908年中国近代第一座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铁厂有限公司成立,大冶铁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1913年,汉冶萍公司筹建大冶铁厂(即大冶钢厂)。1922年其一号高炉出铁,黄石遂成为我国近代钢铁工业的摇篮。

华新水泥厂是我国近代最早开办的三家水泥厂之一,原名大冶湖北水泥厂,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908年建成投产。抗战胜利后,1946年引进美国埃利斯公司的技术和设备,建设了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大冶水泥厂一号和二号悬窑生产线。1975年华新自主扩建三号窑生产线,1977年7月1日正式投产,命名为“华新窑”,是当时中国水泥行业最为先进的生产设施。1950年,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和大冶水泥厂合并,后经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成为“华新水泥厂”。建国初期华新水泥厂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规模能力,曾被毛泽东主席称赞为“远东第一”。黄石也因华新水泥厂被誉为“水泥故乡”。

建国前,黄石城区计有大冶铁矿、华记水泥公司、源华煤矿、华中钢铁公司、大冶电厂等5家大厂矿和48家作坊,是湖北省最大的工业基地。1949年5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四十五军横渡长江解放了黄石。为了加快黄石的工业发展,1949年6月12日,经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批准,将大冶县的石黄镇及铁麓、申五、长乐、下章等四个乡划出,成立“石灰窑工矿特区”,同年秋改名“大冶工矿特区”。1950年8月21日政务院(后改称国务院)正式批准黄石为湖北省直辖市。“一五”时期,国家加大在黄石的投入,先后建成了武汉钢铁公司“粮仓”大冶铁矿,新建国家六大有色金属企业之一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将大冶钢厂扩建为全国十大特钢生产企业之一,重建全国三大水泥厂之一的华新水泥厂和黄石火力发电厂等一批享誉全国的大企业、大集团。建国后,50年代初期由于交通不便,毛泽东曾风趣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就是骑着毛驴也要去黄石看一看。”1953年毛泽东亲临大冶钢厂视察,1958年9月15日,毛泽东再次到大冶钢厂视察,同时还视察了大冶铁矿。大冶铁矿是毛泽东主席生平视察过的唯一铁矿山。建市60年来,黄石人民弘扬“铜斧熔炉”矿冶文化精神,艰苦创业,使黄石形成了包括冶金、建材、能源、服装、机械、化工、医药、电子、食品等14种主导产业在内的工业门类,拥有6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上市公司,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10家,过10亿元的企业11家,过100亿元的企业2家,省级高新企业72家,拥有工业产品5000多种,其中中国名牌5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湖北著名商标34件,湖北名牌35个,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四

黄石矿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各类历史文化纷呈。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的人化”是文化。矿藏的开采、冶炼,是人类利用自然、发掘自然资源的智慧和力量的体现。矿冶文化是人类在对各类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开采、冶炼、加工和贸易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采冶活动的过程、方式和全部结果。

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发掘的文物向世界展示了三千年前中国高度先进的采矿和冶炼技术,体现的是科技创新文化。考古研究发现,我们的先人找矿,是根据矿脉露头、铜草花等植物寻找铜矿的。从观察植物与矿藏的关系,到通过发现孔雀石寻找铜矿,后来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创新找矿的方法,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可以依据矿物共生原理进行有目的有规律地寻找矿产资源。我们的先人采矿,开始是露天开采,后来进行地下开采。从单一开拓法、到井巷联合开拓法、再到方框支柱开采法,开采技术在不断的总结创新中提高。冶炼是人类从石器时代转向青铜器时代的转折点,也是矿冶文化的一个里程碑。铜绿山遗址发现的8座春秋竖炉代表了中国先秦时期炼铜的最高水平。铜绿山的竖炉不但具有热效率高、炉龄较长、炉料处理量大、操作方便等特点,而且它的风沟技术早于西方国家一千多年,它能将炉温很好地控制在铜的熔点温度1100℃——1200℃至间。北京科技大学曾分析了数百个铜绿山的古渣样,渣样含铜平均只有0.7%,可见当时炼铜回收率很高,冶炼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上的一流水平。

黄石丰富的矿藏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而且孕育了独特的奇石文化。奇石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以其独特的形态、色泽、质地、纹理承载和表现人们的某种理念、某种情趣、某种向往等人文内涵,成为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天然石质艺术品。黄石大冶的孔雀石就是最具观赏性的天然石品。孔雀石是一种古老的玉料和颜料,中国古代称为“绿青”、“石绿”或“青琅 ”。在大冶,人们传说很久以前,瑶池仙宫里一位美丽的绿衣仙女,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凡间英俊的炼铸工匠。她经常变成一只孔雀,翩翩飞往人间与工匠幽会。玉帝得知,龙颜不悦,令绿衣仙女留在仙宫过天仙生活,如果她再到人间与工匠幽会就把她打入地狱。绿衣仙女为了真挚的爱情宁可下地狱而不留仙宫,玉帝一怒之下,真的把绿衣仙女打入地狱并化为顽石。工匠眼睁睁看着情人入了地层,难过地哭啊,挖啊,挖得双手鲜血直流,终于挖出了一块闪闪发光的绿色宝石。工匠知道这就是绿衣仙女,于是他把她捧在手上,亲了又亲,看了又看,而后把她放在自己的身上和枕边,永远与她相守。为了纪念这位绿衣仙女,从此该地的人们便把这种绿色的石头称为孔雀石。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有过一个漫长的石器时代,直到我们的祖先发现孔雀石,并大规模地开采、冶炼铜,才进入到文明的青铜器时代。从这一意义上说,孔雀石是人类从石器时代跨入青铜时代,从荒蛮社会走向文明社会的一座桥梁。大冶孔雀石质地坚密华美,除了可直接用作观赏石外,还可以像宝玉石一样雕刻成各种摆件及鸡心吊坠、蛋形戒面、项链等,亦可制成印章料或把玩件,是奇石文化中瑰宝之一。黄石的奇石除了孔雀石外,还有许多奇特的方解石、水晶石等矿物晶体,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奇石文化。

勤劳智慧的黄石人民在三千多年的矿冶历史长河中,不仅创造着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通过故事、诗歌、民歌、传说等形式创造着反映人们生产、生活的矿冶历史文学作品。如孙权把当时的鄂县改名为“武昌”,寓意东吴要“以武而昌”。黄石当时属武昌管辖。公元226年孙权在铜绿山和铁山采炼铜铁制造刀剑。由此民间创作了《孙权铸造武昌剑》的故事,流传至今。类似的还有《岳飞大冶铸剑》、《彭德怀智惩窑老板》等历史故事广泛流传。

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黄石看到“大兴炉冶”的场景,激情满怀,写出“铜铁曾青,未择地而出。大冶鼓铸,如天九神,既烹且烁,数盈万亿……”的豪放诗句,充分反映了当时黄石地区炉火熊熊、大冶鼓铸的盛况。清代的诗人范轼写下了“铁山三千六百九,崭岩藏金自故有……矿师远致碧眼胡,火轮近试黄石港。”脍炙人口的《大冶铁山歌》。黄石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探矿采矿的经验创作了许多民谣,如找铜矿的有“通草山上挤,矿藏在兜里”,“山上盛开铜草花,上下铜矿叫呱呱”。找铁矿的有“瘦田黄水流不歇,不出黄土就出铁”,“山 蛤蟆都不叫,红脸铁汉山里笑”。找煤矿和采煤的有“山石成片,烟口成线,没有煤才有鬼”,“一山乌石板,里面藏煤炭”,“入地不吸烟,吸烟喊皇天”。这些民谣不但反映了人们认识自然找矿采矿的规律,而且反映了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风貌。

矿石是冰冷而无情的,矿井是深幽而黑暗的,采矿和冶炼是艰辛和成就相伴的过程。三千年绵绵不灭的炉火铸就了黄石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创新争先“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力量,使黄石人民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2009年3月,黄石已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4个,省级“非遗”名录5个,市级“非遗”名录12个,已编撰出版了《黄石歌谣》、《黄石传说》、《大冶传说》、《黄石俗语》、《黄石机智人物故事》、《黄石民间传说故事》、《黄石民间谚语集成》、《情系红土地》等民间文化史料及研究著作数百万字。其中,西塞神舟会已申报成为世界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石是一块红色的土地。黄石儿女传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以25余万烈士的生命和无数革命者的鲜血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留下了众多的革命旧址和纪念建筑。全市有红色文化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龙港革命旧址群、红三军团建军旧址、大冶兵暴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红八军建军旧址、鄂皖赣指挥部旧址、龙港革命旧址群),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大鄂政务委员会旧址、红五军司令部旧址、红三军医院旧址、大冶中心县委旧址、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十二军创建旧址、 黄石红三军团建军旧址、龙港烈士陵园、彭德怀在龙港的旧居,阳新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旧址等)。阳新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大冶青龙山烈士陵园、南山碑林、红三军团建军纪念馆等,已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化是彰显城市特色最为有效的载体,也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标志。矿冶文化是黄石城市之魂,矿冶文化的元素已经渗透到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合入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国矿冶历史文化名城——黄石》一书,就很好地反映了黄石概貌、矿冶历史遗迹、矿冶工业文明、矿冶历史文化、矿冶地名与名人、历史名胜,意在弘扬矿冶文化精神,激发全市人民的创业和创造热情,彰显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促进黄石实现由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型,把黄石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游生态宜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