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邹德祥)时政新闻对任何一家报纸而言,都具有特殊的地位。时政新闻并不仅仅是日报等时政类报纸的“专利”,也是晚报、都市类报纸另辟蹊径、抢占新闻制高点和吸引读者眼球的“利器”,做好时政类新闻的报道,是主流媒体新闻创新的一个探索方向。
《鄂东晚报》头版和要闻版,就是时政新闻的“栖身之地”,也是传递晚报时政新闻品质的窗口和前沿。但一直以来,部分媒体的时政新闻没有做精、做实、做大、做强,成为制约报纸整体新闻品质的一处“软肋”,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应下力突破、跨越的新闻“围墙”。
报纸要树立公信力和提升社会影响力,须寻求时政新闻的重点突破,通过强化时政新闻的策划和宣传报道,积极融入主流化办报之路。
一、时政新闻是什么?
时政新闻是上层建筑,也是报纸的“王牌”。要写好时政新闻,首先要了解时政新闻的特点和作用。社会新闻能吸引读者关注,民生新闻能传递民生诉求和人文关怀,时政新闻不仅具备前两者兼具的功能特点,好的时政新闻还能赢得喝彩,赢得良好的口碑和公信力,是一张报纸原创新闻的“上层建筑”,是真正意义上的“王牌”,时政新闻强者,报纸影响力就能大大增强,有效渗透到行政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大领域;反之,时政新闻弱者,主流声音微弱,报纸主流形象难以树立。
时政新闻既是“短枪”,也是“长炮”
时政新闻见诸报端多半是消息题材,短小精悍篇幅不长,是名副其实的“短枪”,但它有可能会变成“长炮”。说时政新闻是“长炮”,一是有的时政新闻可做特殊处理,在篇幅字数上可以大胆突破;二是有些时政新闻影响面广、渗透力强,具备了新闻特稿和深度报道类文章的深度、高度和广度,一条行政法规的出台、一个新的决策决议,都会给广大市民的正常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很多时候,它往往集时效性、重要性和民生性于一身,说它是“长炮”,是就其影响力而言的,有力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时政新闻报道,发出去就是“猛料”,其影响力不可低估。
时政新闻是“透明体”,更是“精确体”
事件真实,事实准确是时政新闻的基本特征。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时政新闻对党委、政府有关政策和决定的解读及报道,无需遮遮掩掩,无需转弯抹角,而应精准解读和客观报道,不得出现丝毫的偏差,一旦出错,后果严重。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要达到这一要求,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涉及到领导参加的政务活动,领导的职位、姓名、排序不能错;二是报道新政出台,涉及到的内容不能错,尤其是不能断章取义,凭个人主观臆想误解误读;三是特殊、重大事件的时间、地点等要素不能错。
时政新闻是“绝缘体”,也是“鲜活体”
说时政新闻是“绝缘体”,主要是因为很多政务活动基本上是会议一整天,材料一大摞,文件一大堆,有的记者碰到这类情况,不是精益求精,勤于思考,在会议背后扑捉新闻点,而是采用千篇一律的“会议体”来报道,简单记录时间、人物、地点、会议或活动内容,显得生硬、枯燥、乏味。精准解读时政精神,提高驾驭撰写时政新闻的能力和水平,应该是每一名新闻记者的职业追求和奋斗方向,做到这一点,考验着每一个时政记者的功力。尽管如此,在报道事实精准的同时,还应增强新闻报道的厚度、深度与鲜活度,精准只是时政记者写好时政新闻的标准之一,绝不能成为只求精准而缺少生动的借口和理由。要让时政新闻“活”起来,记者须脑袋转起来,眼睛动起来,脚步跑起来,在采访中留心悉心捕捉闪光点。
一句动情的话,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都有可能会引出一篇生动、鲜活的时政报道。大连有一家报纸的记者在报道某副市长示察大连国际马拉松大赛准备情况时,听到她说了这样一句话:“马拉松不要再组织学生拉拉队,不要让孩子们再站在马路上吹寒风。”一语道出领导的人文关怀,同时对以往的形式主义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于是,该报道就没有用传统的领导视察赛事的视角来行文,一篇生动的时政特写让人过目不忘——题目是《绝不能让孩子站马路吹寒风》。
二、让时政新闻“活”起来
时政新闻就本身而言,容易陷入枯燥、生硬、干瘪、索然无味的“泥潭”,同时,因其主要信息渠道来源“单一”,不是会议讲话就是领导调研,或是部门总结、工作汇报,记者写稿几乎千人一面,从而导致时政新闻同质化严重,可读性不强,让本应鲜活、极具生命力的新闻“富矿”冷落、贫瘠,陷入边缘化之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1、观念改变是先导
时政新闻也要与时俱进,不要以为时政新闻“活”不起来,首先,时政新闻可以搭“顺风车”,可以多切入市民感兴趣的经济话题、民生话题;其次,时政新闻可以“走后门”,力求多和读者“发生关系”“产生碰撞”,找出和读者有关系的或者感兴趣的新闻元素;时政报道不能停留在新闻事件或信息源本身的层面上,为迎合受众日趋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应提供更专业、更深入、更厚实、更全面的解读式时政报道。
2、让时政新闻“故事化”
时政新闻也要社会化,民生化,硬新闻要软化,要追求独特的新闻视角。
西方一些媒体通常以写故事的手法来写新闻,将一些枯燥的硬新闻,写成有较强可读性、易读性和趣味性的软新闻。在非事件性新闻的开头采用故事性描述的写作技巧,通过讲述一个与新闻主题密切相关的人物故事,引出所要报道的新闻,然后逐渐展开,深化新闻主题。
有些记者写时政类稿件时喜欢用“记者从某某部门获悉,记者了解到”等语句生硬开头,这样让文章的“柔软度”大打折扣。
3、跳出材料和会议写新闻
就材料和会议写新闻,是抓不住“活鱼”,写不出佳作的,有一句话叫“功夫在诗外”,要写出好的时政新闻,需具备“在诗外”的功夫,将本无新意的同题新闻做成价值含量极高的独家新闻。
新闻记者要历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有意识地培养和塑造捕捉新闻、驾驭新闻的能力和技巧。一项重要措施或政策法规的出台,总有其背景和原因,总要影响一些特定的人群。记者的通病是,往往只关注政策条文本身的内容,而忽视了与政策相关联的人或故事。因此,记者在跑机关单位时,不仅仅是参加会议,拿一份材料,还要做一些深入的后续采访工作。对于一项重大新闻可能涉及到或已经影响到的对象,记者须再深入采访,从死材料以外寻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鲜活故事。我赞同这样一句话,新闻是一门选择的艺术。面对同一新闻,不同的记者认知深度和选材角度的不同,反映在报道中必然不一样。也可以这样说,时政新闻是一门表现自我的艺术。面对“同题”(同一个事件)新闻,不同的记者传递和表现新闻的手法、技巧有所不同,反映的不仅仅是报道的效果不一样,更体现记者的新闻业务水准高低。
4、记者的眼光要“向下”
人的视角有多面性,由于时政类新闻活动经常会有领导讲话或领导公务安排出现,写时政新闻很容易“说官话”
“打官腔”,一篇报道出来往往“官味”十足,事实上,很多读者最关心和关注的是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和诉求相关联的信息。因此,记者的眼光切不可高高在上,而要“向下再向下”,把视角对准普通百姓和市民。时政新闻可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主题,写他们的真实感受和切身变化,让新闻更具亲和力和贴近性。
三、让时政新闻“立”起来
作为媒体人,都想做出有深度、有影响的时政新闻,让时政新闻“立”起来,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1、新闻驾驭能力的突破
新闻驾驭能力,是一个记者的基本功。准确,反映出记者对新闻事实的把握能力;生动,反映出记者新闻写作上的把握能力;分寸,反映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把控能力;独到,反映出记者新闻写作视角上的创新能力。
有的记者参加一次会议,从材料里面会整理出一堆的新闻信息,参加一次会议可以写几篇稿件。当然,对重大活动而言,这种“组合式”报道是可取的,往往还能深化活动主题,扩大报道的影响力。但一般的政务活动就大可不必了,一是浪费了版面,二是冲淡了文章主题,失去了可读性。 “浓缩就是精华”“惟一的才是顶级的”。只要稿件写出新意,写出深度和厚度,读者就会乐意接受;反之,堆砌再多的材料和信息,也只是投劳。
2、新闻公关能力的突破
时政记者要学会和官员打交道,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增进与政府层面或官方新闻发言人的认识和了解,甚至形成互信和共识,更有利于时政新闻的报道。因此,记者应注重提高交际能力,做社交高手。
3、新闻关注视角的突破
时政新闻记者写稿件时要牢记一点,一定要时刻心里装着老百姓,政府的执政理念是执政为民,报纸的受众对象也是广大市民读者。所以,时政新闻一定要有“民生味”,这样的新闻才会受百姓喜欢。但实践中,跑时政线的记者易犯的通病是,常常会站在部门一边,从部门立场出发写报道。譬如:《某市政府加大网上政务工作》,就是完完全全站在政府工作一边。换个角度,站在普通市民的立场关注此事,标题就可以做成《让市民轻轻松松网上逛政府》。
4、记者综合能力的突破
写时政新闻,选择什么样的报道对象,取材的角度的选择,文章结构的安排等,对记者综合能力既是考验,也是挑战。
一个优秀的时政记者,应该是一个多面手,是一个精通各项社会事务的“杂家”,平时不仅要广泛涉猎内容多样的社会知识,还应娴熟掌握专业性较强的部门知识,既做专家又做杂家。跑城建,就要熟知国内外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潮流;跑交通,就要掌握交通大提速、交通基础设施不
断升级背后的信息;跑卫生,就要了解国内外的医疗卫生新政和区域医疗现状;跑金融,就要了解国内、国际的宏观经济、金融动态;跑教育,就要了解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各学校教学教研状况。
四、从会议中“淘”出有价值的新闻
时政新闻的“新”,既包括时效新,也包括事件新、观点新、做法新等诸多要素。因此在传递会议时政要闻时,要努力把“死”材料变成活资源,在会议中寻找新鲜的新闻由头,找出读者所关注的新鲜的独家新闻。
会议是获取时政新闻的主要渠道。但通常情况下,会议流程枯燥乏味,千篇一律,很难给人“新意”,事实上,会议中往往蕴藏着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作为新闻记者,应把会议视为一座新闻“富矿”。记者应提高挖掘会议新闻素材的能力,记者参会首先应静下心来认真读懂会议精神要领,仔细领悟会议背景和丰富内涵;其次是应兼具“一双慧眼”,从会议中“看”出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从会海里“淘”出有新闻价值的好新闻。
1、要学会“聆听”和“嫁接”
时政新闻很多都是领导活动,很多领导活动中都蕴含着群众最关心的政策和信息,很容易被忽略。要么是一叶障目,由于视野受限,没有被挖掘出来;要么是功力欠佳,由于主次不清,没有被提炼出来,把本应该出彩的新闻点淹没了。
新闻记者既要做倾听者,更应做“主导者”,要站在更高的层面和高度来剖析新闻素材,在形式多样、零碎复杂的讲话中“搜”信息,就像“百度”搜索一样,通过某一个关键词和主题,头脑里瞬间闪现出与之相关联的信息链。聆听记录富有思想哲理的现场讲话对话,挖掘发现那些震撼人心的、富有人情味的细节。尤其是领导参加的政务活动,记者要善于从中发现活动引爆出的火花和闪光点,通过归纳总结和提炼,进行深加工和“打磨”,再形成宣传报道主题。这种过程融入了记者的思考和判断,记者需具有较强的新闻驾驭能力。这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家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毅力。
2、要学会“节外生枝”和”无中生有“
时政类报道很容易被格式化、模式化,让读者读起来味同嚼蜡。要使时政新闻具有可读性、生动性和贴近性,让新闻鲜活起来,作为时政新闻编采人员要努力学会“节外生枝”和“无中生有”。善于主动去发现政务活动和会议中的新闻点,善于挖掘、提炼出新闻中的热点、兴奋点。要用高度的新闻敏感性,注意倾听、观察、捕捉新闻事实现场的一举一动,梳理思绪,运用相关背景链接,形成观点,从民生视角仔细解读政策文件措施方法,努力做到时政新闻立体、丰满、厚实,亮点纷呈。譬如,低保政策的调整、粮油食品价格变动,生猪补贴标准制定、存贷利率变动、天然气价格调整等等,都可以从市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进行解读,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和感染力。
3、要学会“接地气”和“去官气”
时政新闻有很强的地域性,报纸的时政新闻,报道所涉及对象基本上都是本地区域性新闻信息,时政新闻是展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各行各业发展变化的一个窗口。
时政新闻要接“地气”,要多说本地话,多讲本地事,不要一会天南地北,一会五湖四海,让人摸不着边际。另外,时政新闻因为很多涉及到领导活动,很容易“说官话” “打官腔”,这一点应尽量避免。在时政新闻的语言表述上,不要写一些官话、空话、大话、套话,越通俗越好,要让老百姓都看得懂。时政新闻报道要多从民生的角度诠释解读亮点和成就,将读者关心的东西挑选出来、报道出来。
4、要学会“穿花衣”和“施淡妆”
时政新闻要产生好的宣传效果同样离不开包装。
时政新闻一般都很严肃拘谨,文字不生动、不形象,表现力不强。要达到好的宣传效果,须在提升新闻性上下功夫,在介入社会生活上下功夫,在吸引读者参与互动上下功夫。从标题的制作到内容的创新,都需要站在读者关心、关注的角度来进行,这样才能写出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同时,在表现形式上力戒呆板僵化,要学会“穿花衣” “施淡妆”。譬如,运用多行大字号标题形成冲击性新闻;运用提醒式导读,运用文学性语言做导语,增强时政新闻的阅读魅力;还可以运用画面、图表、数据等辅助形式,进行背景链接,在读者的关注点、兴奋点上下功夫,把主流新闻做足、做活、做深、做透,让读者产生过目不忘的回味与享受。
编辑:晓颖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