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上午,我们部分原孝感军分区的老战友集聚武汉观看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和阅兵式实况转播后,屏幕上威武的方阵、嘹亮的军歌仍在脑海中回荡。那份属于中华民族的胜利荣光,让我愈发迫切地想把这份激动与一位老首长分享,他就是湖北省军分区离休干部张学奇将军。
带着战友们沉甸甸的祝福,9月4日上午,我专程来到武汉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军区第十三离职干部休养所,脚步轻缓地走向这位与烽火同行、与时代同步的抗战老兵。
张学奇将军
老首长张学奇将军1930年5月出生于河北曲阳一个普通农家。1940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燕赵大地,10岁的他亲眼见到侵华倭寇烧杀掳掠,乡亲们流离失所。听着父辈们“保家卫国”的呐喊,他便和父母、兄长一起报名加入了当地抗日游击队,成为晋察冀根据地年龄最小的共产党员。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刚从孝感军分区选调到湖北省军
区干部处工作时,曾对老首长“10岁入党”还心存疑惑。毕竟在和平年代,这个年龄离入党标准相去甚远。直到后来翻阅史料、听干部处老处长讲述才知晓,在当时的晋察冀根据地,“全家革命、集体入党”是常见的热血场景:男人们扛枪打仗,妇女们缝补军装,连孩童都要站岗放哨、打探消息。老首长就是在抗日烽火那种特殊的年代入党的,这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并不多见。后来,他的入党经历不仅经过总政干部部的审查认定,还成了那段“全民抗战”历史的生动注脚。
参加革命后,老首长先后参加冀中根据地党校学习培训,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不断成长进步。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中,与小伙伴们一起站岗放哨,冒着枪林弹雨给前线送情报,因机智勇敢躲过日军搜查,被评为“少年抗日模范”。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随大军南下到湖北,由于工作能力突出,不久从地方干部转入部队从事战时组织工作,担任江汉军区前线政治部委员,负责部队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战斗中发挥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强有力政治工作优势变成克敌制胜的强大战斗力。江汉军区与鄂豫、桐柏军区部分合并为湖北军区后,他调到省军区政治部,先后担任秘书处长、干部处长,为建国初期省军区政治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作岀了扎实有效的工作。
“文革”期间,他调任湖北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面对复杂局面始终坚守原则,后来又曾到国务院值班室工作,以严谨的作风完成各项任务。“三支两军”任务结束后,他回到部队任职。
孝感军分区部分老战友集中观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活动合影
在孝感军分区担任副政委、政委的那些年,他把官兵的成长进步和人民群众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他培养提拔了多名年轻干部,这些干部后来都成为部队建设和地方工作的骨干。他总结推广的黄陂人武部发挥民兵作用,带动扶贫帮困、践行文明新风的“两带”(一兵带全家,一排带全村)经验,为当地的扶贫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并在湖北省和全国推广。
后来他升任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省军区政委并兼任省委常委,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职位变了,但那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他始终心系人民群众,深入到全省各地、特别是赴鄂西山区老区访贫问苦、扶贫攻坚调研时,及时发现总结了恩施军分区政委黄子阶首创的“131”扶贫工程经验(即1个干部,带3个民兵,帮助1户特困户,1年内解决温饱)。
1987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特困户的标准,是指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住不避风雨的“三不”户,按当时农村群众的生活状况,这些特困户年人均收入100元以下、占有粮食不足200公斤。
“131”扶贫工程为461户住岩洞的特困户修建房屋,让他们从岩洞中搬了出来,解决了20多万户特困户的温饱难题。后来又为特困户发展粮、烟、茶、药等种植业和猪、牛、羊、鸡等养殖业,使一部分困难群体开始步入致富之路,为恩施州如期实现脱贫目标,迈入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131”扶贫工程经验的总结推广,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被国务院原扶贫办称赞为扶贫经济开发工作的一大创举。当年,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还将“131”扶贫工程列入中国扶贫开发的100个案例之一。因此,“131”扶贫工程经验的首创者黄子阶同志被原广州军区荣记二等功,还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等荣誉,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张学奇将军与作者王先锋(左)合影
张学奇将军在湖北工作的七十余载里,早已把这片曾挥洒过热血的土地,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1990年离休后,老首长本该安享晚年,却主动接过了湖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的重担。他常说:“老区人民曾用小推车推出胜利,现在不能让他们在脱贫路上掉队。” 那些年,他不顾年事已高,每年都要深入黄冈、孝感、恩施、襄阳、随州等地的革命老区调研。在麻城市乘马岗镇,他看到当地村民因缺水种不了经济作物,便牵头协调水利部门,修建了一条长5公里的灌溉水渠,让2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田。在红安县七里坪镇,他了解到当地有种植板栗的传统却缺乏技术,就邀请农业专家下乡授课,还帮村民联系收购商,让“老区板栗”成了畅销品。
2003年,他先后深入到襄阳市的枣阳、谷城、保康、南漳等市县就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过程中他不顾年高,冒风雨,上高山,现场察看,走访老区人民,对革命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他为老区建设付出的心血,当地百姓都看在眼里,不少村民至今还记得张将军蹲在田埂上和大家聊收成的场景。
张学奇将军曾(前排右二)与“老促会”王群、吴华品等领导在襄阳调研
由于年事已高,卸任老促会会长后,他加入“武汉好人圈”,与吴天祥、王争艳等全国道德模范一起,抱团做慈善,为困难群众送温暖,集四面八方“微爱”成“大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好风尚,点亮道德高地的指明灯,在社会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爱心接力高潮。“武汉好人圈”已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尤其需要一种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一种健康向上的道德力量。
老首长这份对人民群众的深深牵挂,对国家和社会的默默奉献,也让他深受湖北人民和部队官兵的敬仰与爱戴。每年他的生日,湖北省军区和孝感军分区的老部下都要聚会庆祝,送去真诚的祝福。
如今96岁高龄的他,虽行动不如从前敏捷,却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每天都会看新闻、读报纸,国家的每一项政策、湖北的每一步发展,他都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今年恰逢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当老首长从电话里得知,曾任职过的孝感军分区部分老战友要举办纪念活动时,激动得夜不能寐。他反复跟我说:“那些年在孝感和大家一起走村串户,帮人民群众办事的日子,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时光,真想和大家一起欢庆这来之不易的伟大胜利,再唱唱嘹亮的军歌。” 可部队干休所工作人员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外出容易引发健康风险,劝说他不要外出。老首长虽然理解工作人员的关心,却还是两次给我打电话,语气里满是遗憾,一定要我代他向战友们问好,祝活动圆满成功。
在孝感军分区老战友的纪念活动开始时,我把老首长的牵挂和祝福转达给了在场的战友们。话音刚落,现场就安静了下来,不少战友都红了眼眶,大家纷纷说起老首长当年对自己的关心教育和培养,那些温暖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格外动容。战友们都让我有机会一定转达大家对老首长的问候和祝福。
纪念活动结束后,我立刻带着战友们的心意前去看望老首长,带上纪念活动定制的文化衫和宋建华战友的龙井茶叶。刚走进老首长的家,他就笑着迎了上来,当我把礼物递给他时,老首长特别高兴。他当即就穿上了印着“孝感军分区老战友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字样的文化衫,又小心翼翼地拿出珍藏在柜子里的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端端正正地戴在胸前。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身上,银白色的头发泛着柔和的光,胸前的纪念章格外耀眼,我和老首长一起合影留念。
我们还坐在一起畅谈起观看纪念大会和阅兵式的感受。他说:“看到咱们的军队越来越强大,国家越来越富强,我心里特别骄傲,当年我们打仗,不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吗?” 聊着聊着,老首长还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起了对历史的思考:“我这一辈子,从打仗到建设,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战争就是政治,和平就是文化’。战争年代,我们靠政治信仰凝聚力量,打赢了侵略者;和平年代,我们靠文化传承精神,才能把日子过好。” 96岁的老人,说起这些话时眼神坚定,仿佛仍有当年在战场上的意气风发。这份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对时代的清醒认知,让我深受感动和教育。这或许就是老一辈革命者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老首长执意留我吃饭,还拿出了珍藏多年的半斤装茅台酒。“今天是个好日子,咱们得喝一杯,为胜利干杯,为战友们干杯!” 他端起酒杯,虽然手有些微微颤抖,却依然精神饱满。我们边喝边聊,从当年的战争岁月到如今的幸福生活,从老首长的革命经历到年轻一代的使命担当,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的期待。
张学奇将军(右)与给他佩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的湖北省军区领导合影
离别时,老首长一直把我送到门口,反复叮嘱:“一定要把我的问候带给战友们,让大家多注意身体,有空常来家里看看。” 我用力点头,眼眶忍不住有些湿润。回望老首长的身影,我在心里默默祝福:愿老首长健康长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期待在他期颐之年,我们这些老战友能再相聚一堂,听他继续讲述那些难忘的革命故事,一起见证祖国的繁荣昌盛,共享这份跨越时空的胜利荣光。
(作者王先锋系退役老兵、省直机关退休干部)
2025年9月16日
责编:万星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