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文化交响,武汉经开区学子闪耀2025爱丁堡艺术节

今日湖北

2025-09-01 11:17:13

今日湖北网(通讯员:周娟)8月,在英国爱丁堡艺术节舞台上,一曲融合中华礼乐弦歌琴与京剧唱腔的《墨韵梅香》惊艳四座。武汉经开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验小学”)艺术团以“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身份,用10天时间跨越欧亚大陆,在爱丁堡艺术节、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格拉斯哥大学等国际舞台与学术殿堂,完成了一场以艺术为载体的文明对话。

东方美学激荡世界共鸣

爱丁堡艺术节起源于1947年,每年8月举办,由正式展演和街头表演共同构成,涵盖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全艺术门类,是历史最悠久、知名度最高的艺术节之一。2024年12月,实验小学因在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全国总展示荣获一等奖,收到来自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关于2025爱丁堡艺术节邀请,于2025年8月前往爱丁堡参加“中国故事”专场展演。

1756696522312145.png

8月15日,爱丁堡艺术节主舞台灯光亮起,实验小学艺术团的《墨韵梅香》拉开帷幕。改编自王冕《墨梅》的弦歌弹唱中,中华礼乐弦歌琴的清越与京剧唱腔的婉转交织,舞台上,学生们挥毫泼墨,“清气满乾坤”的题字随墨香舒展——这不是简单的表演,而是一场“活态”的文化叙事。

台下,华裔老奶奶玛格丽特眼含热泪:“这是我阔别家乡多年以来第一次在现场听到中国京剧。孩子们的表现太棒了!”其他参演团队也纷纷点赞,实验小学不仅收获了“最具东方美学”的荣誉,更让“梅香”飘进了爱丁堡的艺术记忆。

1756696545649654.png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演出不仅是单向输出。在皇家一英里步行街的即兴路演中,学生们面对来自各国的游客,主动发起“文化交换”:青石砖街道上,他们落落大方地展示,吸引了各国游客驻足欣赏,同时也近距离欣赏到世界各地的艺人表演:苏格兰风笛、西班牙吉他以及英国的滑稽剧等,这种“你来我往”的互动模式,让文化传播突破舞台边界,成为一场“全民共创的艺术嘉年华”。

双向奔赴的文明互鉴

展演结束后,艺术团转赴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开启“艺术大师课”,并和多个团队进行艺术交流。在这里,学生们既是“展示者”,也是“学习者”:苏格兰风笛教授麦格雷戈观看完表演后感慨:“你们的音乐里有中国的诗意,像春风拂过山谷,和我们高地的风笛一样,都在讲述一种热爱。”随后,学生们将亲手书写的“和美”“平安”“乾坤”书法书签赠予教授,麦格雷戈教授欣然接受,并表示:“这是最好的礼物,我会把它挂在琴房,提醒自己艺术无国界。”

1756696564440844.png

艺术团还到苏格兰皇家画廊、英国美术馆、格拉斯哥大学、剑桥大学进行游览学习,孩子们化身“文化侦探”:在《高原》油画前,他们指着翻涌的云霭说“像黄鹤楼的烟岚”,他们发现织锦纹样与宋代缂丝惊人相似——艺术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是跨越时空的对话。

文化自信在行走中生根

从爱丁堡艺术节的舞台到剑桥大学的草坪,从音乐学院琴房到美术馆展厅,这场持续10天的文化交流,对10岁的四年级学生吴羽菡而言,“是一次‘眼睛被打开’的旅程”。“以前学《墨梅》,只知道‘不要人夸好颜色’;现在站在异国舞台上,我才明白,我们的文化这么有力量。”她在日记中写道。

1756696610540580.png

领队教师介绍,此次中外人文交流国际行的初衷便是“让文化‘活’在体验里”:“孩子们不仅要‘演’中国故事,更要‘看’世界文化,在对比中理解世界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此次交流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了青少年视角下的文明对话范式。当团队成员王钰可用英语向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教授和其他团队阐述“中国传统乐器——礼乐弦歌琴”时,当苏格兰学生用中文哼唱《茉莉花》片段时,文明互鉴已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为少年眼中闪烁的好奇与共鸣。

“从‘走出去’到‘互鉴来’,武汉经开区实验小学的这场艺术文化之旅,在学生们心中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是中外人文交流的生动实践。学生们更用艺术证明了:我们或许说着不同的语言,但美的感受力,永远是人类共通的DNA。”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负责人谈到。

武汉经开区教育局国际理解教育负责人表示,教育的本质是打开世界的窗,让每个孩子成为文明的摆渡人。此次国际交流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更教会他们在差异中寻找共鸣,在对话中传递温度。武汉经开区作为全国六个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之一,未来将继续搭建更多人文交流的平台,让世界看见中国青少年的文化担当,也让中国青少年拓宽国际视野。

责编:长城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