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至8月3日,中央财经大学“数智引擎小分队”七名师生奔赴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围绕“蕲春一中新校区建设——房地产联动——蕲艾产业升级——县域经济发展”的链式路径,展开为期一周的实地走访调研活动。
蕲春,医圣故里、教授之县、中国艾都。一株艾草托举30万人就业创业,一座高中连年刷新县域高考纪录。今年8月,占地300余亩的蕲春一中新校区正式启用,城南新区随之“一键刷新”。小分队以“高中陪读现象与教育资源配置”为切入口,7天发放问卷500余份、深访20余场,试图描摹“一所高中如何激活一座新城”的县域样本。
一、从“陪读妈妈”到“艾厂组长”:一条生产线串起30万人产业链
7月29日,45岁的陈阿姨一边分拣艾条,一边给记者算了一笔“陪读经济学”:
2021年,大儿子入学蕲春一中,她成为陪读妈妈;同年入职艾厂,次年转正缴社保;2023年月薪4500元+年终奖,靠艾厂工会低息贷款,首付20万元在新校区旁买下“陪读房”。
“孩子在楼上写作业,我在楼下卷艾条。”陈阿姨笑称,她的两个孩子先后考入蕲春一中,大儿子已于去年考上理想大学,小女儿即将步入蕲春一中学习。陪读不再是“全职保姆”,而是“家门口就业”的新起点。像陈阿姨一样的陪读家长,让艾厂拥有了稳定、敬业、零通勤成本的“妈妈工”,也让艾草完成了从田间到车间的价值跃迁。
二、从“旧城”到“新城”:一所学校撬动整盘棋
“一门三教授,隔河两博士”,蕲春崇文之风千年不辍,全县走出了4300余位教授,全县共计31个“教授村”,却也长期面临“人才东南飞”。破局点,始于2012年城南新城启动,成于2024年蕲春一中新校区落子。
蕲春城南新城冯围村与新校区仅一墙之隔。村书记张阳介绍,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闯出一条新路,必须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走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之路。”村两委发挥冯围村的区位优势,由村集体出资,将与蕲春一中新校区大门仅一墙之隔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改建成陪读公寓,村民变身物业管家,年增收120万元;与此同时,当地不少村民进行房屋翻新,变自家老宅为陪读房,“守着老宅吃教育饭”成为现实。
“一子落而全盘活。”蕲春一中新校区的建成,将教育的长板被拉长为经济的新板,教授县终于把“高考红利”写进了GDP。
三、从“荒地”到“学区房”:一张规划图带火一座城
7月31日,在湖北晶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沙盘前,负责销售业务的李经理指着一片曾经无人问津的荒地:“三年前这里是生地,现在是‘黄金学区’。”当时拿这块荒地开发楼盘最主要的原因是看中了这个区域未来的发展潜力,该区域地处蕲春城南新城东璧大道的中段,毗邻蕲春一中新校区,具有极好的学区房发展优势。
新校区官宣后,楼盘到访量、成交量双双跳涨:陪读家长、青年教师、返乡人才成为主力客群。“房子卖得快,人才留得住,教育反哺经济”的正循环悄然成型。
四、从外地到蕲春:一条陪读路重构资源版图
本次调研样本中,近三成陪读家庭来自黄冈、鄂州、武汉。他们因优质教育而来,又因城市蝶变而留。
“三年前我们背着书包来陪读,三年后我们背着房产证回家。”一位武汉家长笑言。新校区的硬件升级、师资补强、管理焕新,让“择校半径”持续外扩,也让“教育移民”成为县域消费的新增量。
一所高中搬迁,激活一条产业链、带火一座新城、刷新一种发展模式。政府投资建设新校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新校区带动周边村民增收;附近艾厂为诸多陪读家庭提供就业机会,陪读家长就业促进蕲艾产业升级;房企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加码房产经济发展;外地来蕲家长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多元主体在同一坐标系下完成价值对齐。
蕲春的故事未完待续。中财大“数智引擎小分队”将带着这份县域样本,继续寻找教育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下一个可能。
文/图:蔡岷和
责编:长城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