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巷的前世今生

网络

2018-01-21 10:58:19

以小吃闻名的武昌户部巷,位于人口稠密的司门口旧城区,是老武昌城内的一条古巷,与民主路、自由路呈“工”字形交汇。“工”字上面的那一横是自由路,下面的则是民主路,不用说,中间那一竖就是户部巷了。

户部巷大约建于明清之际,巷长约150米,除民主路巷口那一截稍宽外,其余都不足3米,因毗邻“户部”驻省机构“藩署”而得名。

就是这么一条小巷,却终年人流如潮。仅一个五一小长假,就可接待数十万之众!数以万计的红男绿女,怎么可能都是奔“民以食为天”去的呢?

户部巷的魅力,显然另有所在。

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啼声初试的这条小巷,多少年来,风风雨雨,生生不息,不仅为市民提供早餐服务,也为南北食贩们一展身手提供平台。因此,这九省通衢之地的百年老巷,既成为三楚小吃的集大成者,也成为市井风情的集大成者。那些蜂拥而入的人,哪是来解决什么“肚子问题”的?分明是来解决“舌头、眼睛问题”的。

不错,户部巷的确就是个“过早”的地方。这里的“过早”,并非过于早之谓,而是本埠俚语,是武汉人用早餐的一种说法,据说来自清代叶调元的一首《汉口竹子枝词》。武汉人“过早”,简单而随意,既不像广东人吃早茶那么讲究,也不像荆州人喝早酒那么悠哉,多少有些程序化意味。尤其工薪族和学生娃儿,大清早眼一睁,简单盥洗一下就赶紧出门,到摊点上买点什么,三下五除二,嘴巴一抹就解决问题。这种生活习惯,使得“过早”摊点在武汉街头随处可见。而户部巷就是这“过早”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方。

户部巷离“汉阳门”不过咫尺之遥,那里既是客货码头的集中地,又是多条公交车辆的起点站,清早赶车赶船的市民很多,脚下生风,匆匆忙忙,户部巷就成为“过早”的首选之地,逐渐演变为规模化、集约化、风俗化的“早点一条巷”。 地利之外,户部巷的建筑也十分独特,展现的全是中国十七、十八世纪时期的市井风貌。粉墙黛瓦石板路,鳞次栉比的木板铺面,或上楼下店,或后居前店,传统式样,经典格局,无不古意盎然。店幌高挑、招牌各异、铜塑逗趣,此外还有凉亭、美人靠等令人浮想联翩的古董。在“水泥丛林”里,这些已几近绝迹,只有到户部巷才可以得见。

当然,唱主角还是本地的“食文化”了。“蔡林记”的热干面,“老通城”的豆皮,“谈炎记”的水饺,“四季美”的汤包,“五芳斋”的汤圆,“老谦记”的牛肉豆丝、面窝,“顺香居”的烧麦,“福庆和”的牛肉米粉,“田启恒”的糊汤粉,“小桃园”的煨汤,“老会宾”的五叶梅、橘颂饼,“雅园”的湖南米粉,“楚宝”的桂花赤豆汤,“宝庆”的牛肉面,“一品香”的大包……味道鲜美,风味十足。

煎、炸、炒、蒸、烙的品种就更是数不胜数:油饼、油条、煎包、蒸饺,锅贴、油香、米粑、豆腐脑,凉粉、凉面、年糕、糯米鸡,良乡栗子糯米粉,酱肉包子欢喜坨……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此外还有大量的“外来户”龙套:孝感的米酒糯米包、黄州的烧梅东坡饼、江陵的八宝饭、云梦的鱼面、沙市的甜独蒜头……有如锦上添花,将一条古色古香的小巷烘托得美不胜收!

户部巷既是“过早”的地方,又不完全是“过早”的地方。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弥足珍贵的历史镜头在这里定格,名播四海的美味小吃在这里繁衍延绵,活力四射的时代足音在这里震撼乾坤!正如自由路上那座现代牌楼镌刻的对联:“古城寻口福美味何妨巷子深,绝艺尽人知盛名早播神州远”。而民主路上则另有一说:“小食得大道人说此乃好吃佬福地,陋巷焕新颜我敬他为创业者洞天”。那是武汉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先生的高见,就雕刻在民主路上的户部巷口。

步入户部巷,如同开始翻阅一部引人入胜的经典,当你回过神来发出赞叹的时候,当你一路往深处“白相”的时候,当你驻足于黑色花岗岩文化墙、观赏描绘汉味早点制作风俗画的时候,或者接过一碟碟精致小吃,给店家、伙计表示礼貌的时候,你也许会忽然明白,独领风骚的户部巷为游人们捧出的,岂止是区区小吃?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