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周杰 周依阳) 记者获悉,曾有着15年基层语文教师及班主任经历的徐小霞老师,凭借丰富的教学实践与班级管理经验,深度洞悉小学语文课堂实际与学生发展需求。她曾多次荣获校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同时,徐小霞老师在各级语文竞赛课中屡获一、二等奖。

徐小霞老师长期专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闭环研究特色,兼具敏锐的课堂洞察力与系统的研究能力。9月16日,徐小霞老师和她写的文章“及时行孝是一种美德”引起了《今日湖北网》记者周杰的高度关注。
据了解,该文章源于中秋佳节后徐老师的内心感触——节日里,她目睹空巢老人对子女归家的殷切期盼,听闻“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现实遗憾,加之教学中对青少年孝道教育的持续思考,诸多心绪交织下,她决定提笔撰文,希望唤起更多人对“及时行孝”的重视。在征得徐老师同意后,记者特将此文刊发,以飨广大网友读者。(以下是作者徐小霞撰写的文章)

及时行孝是一种美德
——基于传统孝文化传承与青少年情感教育的实践思考
古语有云:“孝者德之本,百善孝为先”。悠悠五千年华夏文明,孕育了无数孝感动天的古老传说:沉香开山救母,历经艰险只为救母脱离困境;董永卖身葬父,以己身践行对父亲的孝心;黄香扇枕温衾,用稚嫩身躯为父母驱散暑热与寒凉;王祥卧冰求鲤,以赤诚孝心融化寒冬坚冰。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传递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基本美德,在带来震撼与感动的同时,更向我们发出警醒:行孝,需及时。
不妨静下心来思考:你有多久没主动给父母打一通电话?看到手机里的未接来电,是否总是先回复朋友、同事,最后才想起联系父母?很多时候,最疼爱我们的人,往往最容易被忽略,可当我们幡然醒悟时,往往已错过太多。谈及此,我不禁想起“疯娘”的故事。因母亲患有精神疾病,“我”从小便瞧不起她,出生时奶奶甚至不让“我”吃母亲的奶,直到奶奶将母亲赶走前,母亲才有机会抱了“我”一会儿。长大后,“我”依旧厌恶母亲,可母亲却始终默默为“我”付出——每个星期,她都要走20公里山路为“我”送菜。一次,母亲在半路为“我”摘了十几个野鲜桃,“我”随口说了句“甜”,没想到就是这简单的一个字,让母亲再次冒险去摘峭壁上的野桃,最终失足摔下百丈深渊。几天后,“我”才找到母亲的尸体,她静静地躺在谷底,身边散落着一些桃子,手里还紧紧攥着一个,身上的血迹早已凝固成沉重的黑色。“我”哭得肝肠寸断,母亲为了“我”,就这样结束了一生,活着时竟没享过一天福,何其可怜,又何其可悲!
《诗经》有言:“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育我、顾我、复我。”故事中的“我”,终于体会到母亲如《诗经》所诉那般无私伟大的母爱,却在醒悟时错失为母亲尽孝的机会,只能抱憾终生。生活中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总觉得双亲健在,尽孝的日子还很长,任凭一个个行孝的机会悄然溜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小时候,父母教导我们“首孝悌,次见闻”,可长大后,真正能身体力行的又有几人?曾有一则热播的电视广告: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在房门外看到母亲细心地给外婆洗脚,便悄悄跑开了。当母亲忙碌完,带着一身疲惫回到房间坐下时,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盆水,颤颤巍巍地走到母亲面前,盆里的水溅到了他的身上和地上,他却笑着对母亲说:“妈妈洗脚!”看到这一幕,我猛然顿悟:“养儿方知父母恩”,最生动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为我们诠释着如何行孝,可我们真的做到了吗?或许你会说:“等一等,也不迟。”可“树欲静而风不止”,风总有停的时候;“子欲孝而亲不待”,双亲一旦离世,便再也没有回来的可能。你,还在迟疑,还要等待吗?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别再以“忙”为借口,别再以“累”为理由,让我们用行动践行孝道,用爱心回报父母!若某一天你有所懈怠,不妨默念这首小诗:“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 / 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 / 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孩子!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所以,请你紧紧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走,就像当年一样,我带着你一步一步地走……”。
责编:万星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