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反叙事的叙事:克鲁格与里希特两位大师的艺术对话

凤凰文化

2018-01-21 19:33:06

亚历山大·克鲁格,“新德国电影”运动的旗手,德国二十世纪晚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告别昨天》被认为是德国新电影运动的开山之作,一举摘得第31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另有作品《昨日女孩》获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马戏团帐篷顶上的艺人》获金狮奖。克鲁格对自己的定位是“作家”,无论是电影还是文字都只是他的创作手段,他得过德国几乎所有最重要的文学奖项。

格哈德·里希特,德国当代艺术的代表性人物,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尚健在的最受尊敬及最昂贵的艺术家。“照片绘画”系列是其极具标志性的代表作。他用绘画的方式创作照片,追求瞬间抓拍的“业余照”风格。

这两个人同年同月出生(1932年2月),他们都是德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者与亲历者。当他们相遇,就诞生了一次文字与图像的艺术碰撞,而在文字与图像的配合与间离中传达出的是“来自静默时刻的讯息”。

2016年5月14日,由北京人文艺术中心主办并策划的展览《来自静默时刻的讯息——亚历山大·克鲁格“对话”格哈德·里希特》在北京开展。开幕式当天,与亚历山大·克鲁格曾有过交往并且素来关注艺术领域的学者汪晖到场祝贺参观,还与歌德学院(中国)院长柯理、Artforum中文网资深编辑杨北辰就克鲁格和里希特的艺术创作与思想进行了深入对话。

此次展览的主要作品,包括65幅照片和55段文字,源自克鲁格和里希特两人在2010年及2013年分别合作的两本书《十二月》及《来自静默时刻的讯息》。2009年的12月,克鲁格和里希特两家人在瑞士希尔斯玛利亚山上的一个小旅馆相识,二人决定以“寒冷”为主题合作创作一本书,里希特每天拍摄一张雪景,克鲁格则用想象力完成文字故事,这就是《十二月》。之后两人不时会有这样的图文交流,2013年两人再次合作推出第二本书《来自静默时刻的讯息》。可以说这两本书是两人思想及艺术观点的浓缩,包含了他们对于寒冷、时间、自然、历史、艺术、生活等方面的观察和体会。在这两本书中,两人尝试用“图” “文”进行蒙太奇式的交流--“图”是里希特所拍摄的照片,“文”是克鲁格撰写的短故事。“图”和“文”相互穿插,若即若离,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彼此潜心交流碰撞,又给人以余外的联想,正好形成“惬意”的美学分歧。随着北京的展览开幕,两本书的简体中文版也正式由北京人文艺术中心与理想国合作出版。

展览中的人文艺术中心幻化成一片迷雾森林,观众在图片和文字构建起来的情节中行走、阅读、观看、聆听、联想……成为两人中的“第三人”,体会那份来自静默时刻的“讯息”。展厅有一幅照片旁有可以录音的耳机,主办方鼓励观众录下自己看到这幅照片的感受。

此外,现场还包括克鲁格专为本次展览制作的影像、策展方对克鲁格的独家专访、克鲁格与里希特的影像交谈、以及艺术史学家本杰明,布赫洛和策展人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对艺术家的访问片段。

“来自静默时刻的讯息”是两位艺术家对各自坚持的艺术思想孜孜探求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思考,但讯息的解读需要观众依靠想象力和感受力去完成。里希特拒绝用文字注释图片,或加入明确的指示,克鲁格也回应说:“具体的图像总是指向图像之外”,真实的讯息往往存在于客观事物和主观感受之间。对此,参观了展览的汪晖有他自己的理解:“我觉得在克鲁格和里希特的作品当中,物不是一般的被描述的对象,物也是观察我们世界的一个视角。所以每个瞬间里的各种要素,突然动起来了,变成有生命的了。事情在那个瞬间本身开始说话,换句话说,这种叙事是一种反叙事,不是把对象变成叙事的对象,而是通过叙事让对象本身变成叙述者。”

他还进一步谈到:“克鲁格文字和里希特的图像之间其实很难找到一个很明确的关联。里希特的图像是日常的,但克鲁格的写作是很坚实的。其实文本和图像之间的关系有一种偏差,但是那种偏差造成的其实是一种静默。克鲁格和里希特合起来的作品体现的是一个特别的形式,这个形式就是要突破所有固有的形式。确实制造了阅读难度,使得这个作品要一定程度上激怒你,让你不舒服,让你觉得受到了挑战。这会激活你重新创造的潜能,让你变成真正的创造者,这个过程是这个作品形式真正的意义。”

据了解,此次展览是北京人文艺术中心“大师”系列的第一个展览。策展方希望用跨界的方式及独特的视角,让展览成为全球资源全民共享的其中一个平台,从而去探索一个艺术中心的无限可能。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