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聚首 朱湖情浓 ——记对越作战战友重逢

今日湖北

2025-08-20 17:53:00


作为一名曾亲历对越作战的老兵,能参与这场跨越四十余载的战友聚会,我的内心涌动着难以言喻的热流。2025年 7月29日至8月2日,来自广东普宁、兴宁,湖北武汉、红安、远安、巴东的老战友及部分军嫂,在武汉和孝感朱湖老营区,共同谱写了一段难忘的战友情深篇章。

1755683128914816.jpg

提前从广东普宁抵达武汉的王锦和连长一行,在王汉清、张瑞新、侯绍军等战友的热情接待和陪同下,一同领略了 “武汉每天不一样”的独特风光:体验了我国首座供游客享受的武汉光谷空中轻轨,宛如在城市脉络之上飞翔;踏上武汉首条无人驾驶的五号地铁,感受科技的神奇魅力;登上举世闻名的黄鹤楼顶,将武汉三镇的美丽风光尽收眼底;乘坐侯绍军战友驾车穿越我国首条垂直深度达60米的武汉长江水底公路隧道,恰似探秘大地深处鲜为人知的宝藏。

随后,王连长一行乘车前往阔别 40 多年的孝感朱湖老营区,与直接到达的战友们重逢,共庆“八一”。战友久别重逢,粗糙的手掌紧紧相握,对方掌心的老茧——那是岁月与经历留下的印记。一个拥抱仿佛要将彼此融入生命,眼眶瞬间湿润,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般滚落,哽咽着说不出话,只有“好兄弟”三个字在喉咙里打转。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战友张永国,他紧紧握住王连长的手,深情地说:40 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没忘记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场上,您给我的那块锅巴救了我。当时您见我行军途中四肢无力、脸色铁青,问我是不是病了我说没病,就是几天没吃东西,实在饿得扛不住了。您马上把仅有的一块锅巴塞到我手里,叫我先垫垫,说干粮很快就会送上来。我当时都不知道怎么感谢您!几十年来,无论吃过多少山珍海味,都找不到当年那块锅巴的味道香!

1755683199701584.jpg

合唱是《战友之歌》

7月31日傍晚近六点,我们抵达朱湖附近的酒店,大家畅谈到几乎废寝忘食。尽管桌上的饭菜已摆放许久,菜香渐渐散去,但大家仍记得当年部队饭前唱革命歌曲的传统,一同合唱《战友之歌》《打靶归来》等歌曲后才开始用餐。歌声虽不似当年洪亮,却多了几分岁月的厚重。

战友重逢,餐桌上少不了酒,可王连长提议“以水代酒”,大家就像当年在部队严格执行命令一般,异口同声地同意了。就连有酒瘾的战友也只“意思”了一下,一桌10多个人,一瓶白酒竟还剩一半。

晚宴中,刘昌国战友讲述了对越作战中的亲身经历。他端起水杯轻轻抿了一口,眼神飘向远方,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的第三天晚上,上级命令全连火速赶往越南高坪省某高地集结。连队依令携带充足武器弹药,连夜奔袭抵达后,即刻布阵展开迎战准备。因敌人封锁严密,后方补给中断,粮食送不上来,指战员们一整天粒米未进,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此时,连队上士黎锡金摸出身上的米袋,手指在袋口捻了捻,发现尚有几斤米,立即报告副连长王锦和。王副连长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与连长李伍添商议后,将这几斤米分给全连各班,每班一把米熬成汤充饥。

1755683281319571.jpg

巡找“娘家”---当年的营房

五班侯绍军见战友们饥饿难耐,便拿出仅有的一块压缩饼干,战友曹南也拿出两块。他们将这 3 块干粮连同连队分的那把米一起煮成稀汤,让全班同志充饥。为让战友们多吃点,侯绍军以“不饿”为由未曾进食,仅靠从山脚下打来的生水充饥。不料,生水下肚不到十分钟,便开始拉肚子、发高烧,体温高达42℃,最后甚至拉血块,却仍咬紧牙关坚持,几次晕倒。连长李伍添得知后眉头紧锁,立即派救护组将他送往野战医院抢救。

令人敬佩的是,经过医院抢救,第四天侯绍军稍有好转便向医生提出出院归队申请。医生说他体质极差,需继续住院观察。当天,他再次强烈请求,医生才勉强同意。随后,侯绍军与兄弟团 387 团押送战俘返回的几位战士一同归队,继续投身战斗。

刘昌国继续说,我吸取侯绍军的教训,饿了宁愿啃几口在山上挖的野生木薯,也不用生水充饥,哪知木薯下肚后,在空无粒米的肚子里转了一圈就变成痢疾拉了出来。恰在此时,山上缺水。王副连长从各班抽一人,由我带队下山打水。虽患痢疾全身发软,每走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但我毫不犹豫,坚持带领小分队前往。行至半山腰,越军从对面山坡暗中射出一梭子弹,“嗖嗖”的破空声在耳边响起,打水战友们迅速跃过三米多高的坎隐蔽。我左手臂被甩伤,麻木酸痛如遭针刺;一名广东籍战士跳坎时大腿被擦破皮,鲜血直流,染红了裤腿。但为保障大家有水喝,战友们毫不退缩,圆满完成了任务……

由于大家对老部队营区重游心切,“八一”一大早便从酒店驾车赶往朱湖老部队位置,不料曾通往团部的大门早已用铁栅门锁上。正当我们因进不去而着急徘徊时,场内一位巡逻的杨师傅得知我们是40多年前在这里当过兵的故地重游者,热情地开门“迎接”我们。据他介绍,部队换防后这里移交地方,先后办过养鸡场、养猪场、木材加工厂等,现在除少量木材、钢铝门窗加工厂外,基本都是杂草成片、树木成林的荒地,他目前承包看管这片区域。

我们询问原来部队的三营机炮连位置,了如指掌的他马上启动巡逻车,我们驾车跟随,在仅有的一条狭窄小路上径直找到三营机炮连旧址。尽管营房已缺砖少瓦、面目全非,断壁残垣在风中矗立,但久违的 “房主” 们顾不得这些,迫不及待地扒开草丛来到三机炮连连部。当年从这里走出来的连长、副连长、指导员、副指导员、司务长等战友,纷纷找到自己的房间,用手触摸着斑驳的墙壁,回忆当年的点点滴滴…… 最后,大家恋恋不舍地在 “连部” 门口合影,镜头定格下这难忘的瞬间。

曾任连队文书的严钦富看到眼前被荒芜密林包围的垮塌营房,回想起当年军歌嘹亮、杀声震天的铁营盘感叹赋诗

卜算子·朱湖

东山沦河边,

喧嚣溢朱湖。

金戈铁马杀声震,

练兵汗如注。

再走旧营盘,

满眼尽荒芜。

牛羊成群苍天树,

只有情如故!

连部参观结束后,当年带领连队参加团部大礼堂建设施工的王锦和提议去看看亲手施工的团部礼堂现状。转了一大圈终于找到,若不是正房顶墙面上的“八一”五角星,根本猜不出这是团部礼堂。

找到部队的“象征”后,在王连长提议下,大家穿上早已准备好的军装。当侯绍军战友套上压箱底四十多年的 65 式“的确良”热浪裹身时,老班长张瑞新按住他的帽檐。七十多岁的人指尖仍有当年章法:捏正歪斜帽沿,捏挺塌陷帽顶,转端发亮的五角星,和五十年前那个秋晨一般。

侯绍军望着这双手,记忆翻涌。新兵连下连那天,张班长蹲在他面前教戴领章帽徽,抬头问:“知道这金闪闪的意味啥?”他脱口而出:“能拍照片寄回家,让俺娘看看俺多威风!”班长指腹摩挲领章:“傻小子,这不是摆设——帽徽是头顶的星空,领章是肩头的山河!戴上它,就得记住自己扛着啥来的”。

此刻,老班长再整军容,侯绍军猛地抬手敬礼,张瑞新即刻回礼,磨破的袖口露着老人斑。背景团部大楼的屋顶上那枚褪色的五角星(文中图片上五角星颜色是修饰了的),在烈日下依然倔强地闪光,和战友们的帽徽一模一样。

1755683382949134.jpg

大家在象征军旗的五角星下庄严合影。王锦和、郑锦源、严钦富三位战友胸前佩戴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不仅是他们半个世纪忠诚于党的见证,更像三盏明灯,照亮了这群老兵共同走过的烽火岁月。在对越作战胜利 46 周年的特殊节点,这份党龄与军龄交织的荣光,让这场重逢超越了普通的战友相聚,成为一次党性与战友情的双重淬炼。

1755683490156355.jpg

聚会落幕时,千言万语都凝在心头。王锦和连长望着合影中闪亮的纪念章,感慨道:“这次小聚,我们再穿军装、挺胸膛,拉着‘八一再聚朱湖,难忘战友情谊’的横幅合影,三位‘光荣在党50年’的同志就像标杆,让大家看见啥叫初心不改。军嫂笑靥甜,夫妻情分久,可生死战友情呢?更藏着对党的共同承诺——望各位多保重,把这份念想守得更久!”侯绍军作为组织者之一,以诗总结这场特殊的重逢,字句里浸着岁月与信仰:

四十六载似一瞬,战友惜别情无尽。

往夕杳然音信稀,今朝微信常相问。

悠悠岁月忆战火,战火岁月心连心。

朱湖重逢叙友情,当年青丝今双鬓。

相互祝愿保健康,安度晚年献余生。


相聚虽短,这份融着军魂与党心的情谊,却如陈年佳酿,愈久愈浓,永远刻在我们心底。

供稿:湖北省人社厅退休干部 侯绍军2025年8月20日

责编:万星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