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胜有名 ——虎头山红军无名烈士墓园写实

今日湖北

2025-07-02 16:37:43


岁月悄无声息地流逝,往昔的故事却从未被岁月的尘埃掩埋。在初夏时节,踏入阳新县五英镇位于王文村北的虎头山,王英镇革命烈士陵园被群山温柔地环绕着,园内花木繁茂,绿树成荫。这里,静静安息着在王文驿战役中牺牲的206位红军英灵,这片四季常青的墓园,便是他们永远的归宿。206座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坟茔,宛如206座巍峨耸立的历史丰碑,将每一位前来缅怀的人的思绪,瞬间拉回到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在那弥漫的硝烟与血腥的风雨中,那些惨烈的战斗画面,在人们的脑海中不断浮现,挥之不去。

1751445390149977.png

据史料详实记载,1934年1月8日,彭德怀军长亲自进行战略部署,红军北路指挥部指挥长张涛在阳瑞边境召集红三师、河北师(二师)、赣北师(一师)的负责人,召开了一场至关重要的军政会议,会议决定集中主力部队与地方武装力量,在木石港迎击敌人。然而,敌鄂东南“剿总”总指挥郭汝栋调集了大量兵力,对红三师形成合围之势,原本计划南下瑞昌、武宁的路线被无情切断。在这危急关头,叶金波等人只能冒着严寒,率领部队徒涉富水,向北突围,试图屯兵黄沙,再谋划东进行动。

同年1月下旬,红十七军第三师千余人艰难突围至王文驿,却在狭长的山垄中,遭遇了郭汝栋部的突然伏击。仓促应战的红军,瞬间陷入了敌暗我明的绝境,敌我兵力相差悬殊,战斗形势极为严峻,红军伤亡惨重。在激烈的战斗中,除了王义勋、刘青山率领机枪连数百人成功突出重围,张涛、叶金波、河北指挥部指挥柳渊泗、红三师政治部主任张向明等人,在少数战士的拼死掩护下得以脱险外,其余的将士全部壮烈牺牲,血洒疆场。

这场战斗整整持续了三天三夜,战况空前惨烈。眼看着红军伤亡人数急剧增加,师长叶金波当机立断,利用虎头山隐蔽的地势和山窝中废弃的三槐寺,临时决定由军医阮汉青牵头,设立“红三师临时红军医院”。而身为鄂东南特委委员兼红十七军第三师政治委员的他,毅然留守在王文驿附近,负责医院的后勤保障工作,以及对流散战士进行整编,为革命保存有生力量。

当地亲历者倪世开曾回忆道:王文驿之战后,东源南山山岩那一片,上至农林村的走马坜,下至倪家村的石谷垅,整个南山山脉上,遍地都是红军的遗体,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山场。沟壑里流淌的溪水,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都带着令人触目惊心的血色,那是革命烈士们用生命谱写的悲壮篇章。

1751445412436995.png

战斗结束后,本地红军烈士的遗体,被他们的亲属陆续认领,最终安葬于各自的祖坟山,亲人们以这种方式,让烈士们魂归故土。叶金波与当地苏维埃政府积极发动群众,一边争分夺秒地将伤员转运至三槐寺红三师临时医院,进行紧急救治;一边组织人手,仔细清理并掩埋那些无名烈士的遗体,让他们得以安息。

那时的王文驿,是一片充满革命热情的苏区热土。大年初一,这个本应是阖家团圆的日子,20多名青壮劳力却毫不犹豫地响应号召,挺身而出,协助运送重伤员,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心中只有对革命战士的敬重与对胜利的信念;初二、初三,王文驿上下屋两庄的男人们,听到集结的锣声后,纷纷放下手中的事务,迅速奔向南山各沟谷,去掩埋那些无人认领的烈士,他们怀着沉痛与敬意,让烈士们入土为安;妇女与老人们也不甘落后,他们倾其所有,把自家备好的年货送给重伤员,希望能为他们补充一些营养,用自己的方式为革命贡献力量。

然而,在日伪与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下,三槐寺医院的处境极为艰难,缺医少药的状况十分严重,能够成功救活的伤员寥寥无几。即便如此,群众们依然没有放弃,他们又将在医院里牺牲的无名烈士,抬至附近虎头山山坡进行安葬。如今,墓园里集中安葬的,正是这些为了革命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他们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这片土地。

阳新县委党校红色现场教学小组负责人虞荣华介绍,1959年中央南方革命苏区慰问团到通山县(王文村1971年前属通山管辖)时,对勤劳大队(王文村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名)在革命时期的突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赞扬,将其誉为“红色苏区支前模范大队”,并郑重提出保护好这些无名烈士墓的嘱托。这份嘱托,承载着对革命先烈的敬重,也成为了王文村村民守护烈士墓园的坚定信念。

红色的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从未褪色,那一座座墓碑,宛如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王文村历届党支部与群众,始终将烈士们视为自己的亲人,怀着深厚的情感与敬意。每逢清明时节,这个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村支部都会精心组织党员与进步青年来到墓园,在墓碑前,庄重地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他们凝视着墓碑,仿佛能看到当年烈士们英勇战斗的身影,心中的敬意与使命感油然而生。

1751445433124471.png

虎头山无名烈士墓园建成后,村党支部正积极申报黄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们希望通过这一举措,让这片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热血与生命的墓群,成为一个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警示后人的红色阵地。在这里,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军精神,让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如今,硝烟早已散尽,曾经冰冷的枪膛也已被岁月尘封。烈士墓碑上,只有熠熠生辉的党徽与编号,英烈们的名字,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无人知晓他们从何处来,姓甚名谁。但他们为国捐躯的精神之光,早已穿越时空,照亮了党的百年征程。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他们的英名,早已深深镌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永远被铭记,永远被敬仰

通讯员:倪胜林

责任编辑:万星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