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强市建设

襄阳政府网

2018-01-21 10:37:54

9月的汉江两岸,山清水秀。9月的襄阳大地,五谷飘香。

走进襄阳,感受现代农业发展大势,一股清新之风、务实之韵扑面而来——“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五大新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强市建设攀上新台阶,努力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在2月召开的襄阳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秦军强调。

从实际出发,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农业供给侧改革入手,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襄阳,在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调优产业结构,构建新格局,打造新引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图景,正嬗变为锦绣襄阳的火红现实。

农业强 稳固百亿斤粮食产能,全力打造“中国有机谷”

粮食生产是襄阳的优势、骄傲与光荣,也是襄阳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市的根基。

2011年,襄阳在湖北率先亮出冲刺“百亿斤粮食大市”的旗帜。2012年,粮食产量达到100.28亿斤,占湖北粮食产量的1/5、全国粮食产量的近1%,成为全国第22个、湖北首个百亿斤粮食大市,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2013年以来,襄阳不断巩固提升百亿斤粮食产能,粮食连年增产,连续三年总产保持在百亿斤以上并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成为名副其实的“鄂北大粮仓”。

今年上半年,在全省农业遭受数百亿元级严重损失的超强灾害天气影响下,襄阳农业风景独好,全市夏粮总产45.97亿斤,只比上年略微减少0.34亿斤。秋粮受灾影响较小,生产形势良好,全年粮食生产有望继续保持增产势头。

近年来,襄阳始终站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高度,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百亿斤粮食大市建设,为农业持续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走出了一条清晰且坚实的粮食生产的襄阳路径。

全面改善农业生产物质装备条件。加强基本农田改造,整合涉农资金,以粮食主产县为重点,集中投入、连片推进,持续开展连片高标准农田高产高效示范片建设,2014年完成农业部和省级粮棉油高产创建项目80个,其中襄州区部级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田块亩产达到542.9公斤,创湖北小麦单产新高。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08万千瓦,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作业率达到74%,农机综合作业水平位居湖北省前列。实施科技强农工程,建成国家小麦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多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和成果转化平台,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强化信息技术装备建设,建设粮食高产创建智能物联系统,建成湖北首个智能农业示范区,为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服务支撑。

在资源环境和市场双重约束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提高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襄阳正致力于建设国家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国家山区农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汉江生态农业开发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推广示范区,打响生态农业的有机品牌,建成全国闻名的“中国有机谷”。

襄阳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生态立市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西南山区、汉江沿线南漳、保康、谷城、老河口四县市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优势,规划建设10667平方公里“中国有机谷”,积极探索有机种植、有机养殖、有机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农药、有机肥料、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科普教育等多产业业态互相融合、循环发展的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有机生态农业,打造全国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示范区,成为襄阳农业发展新亮点,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目前,“中国有机谷”规划已通过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专家评审,上升为湖北省级战略。已与中建集团公司和中建三局分别达成投资100亿元和50亿元的合作框架协议;重点产业基地和支持展示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核心区已获“三品一标”认证证书62张,其中有机认证、有机转换认证证书22张,认证基地面积达6.2万亩。

此外,襄阳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完善市场流通体系促进农产品“走出去”等方面多措并举,力促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襄阳农业的优势在产量,潜力在加工。近年来,襄阳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三农”工作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事来抓,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三年倍增计划”,农产品加工业呈跨越发展之势。2010年以来,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以20%-30%的速度高速增长,2014年达到1826亿元,居全市各大支柱产业之首。同时,培育奥星、襄大、梅园等龙头企业列为重点,强化农产品加工业支撑。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90家,过亿元企业达360家,过10亿元的达28家,其中襄大农牧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

每个县(市)区集中建设一个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使园区成为各类要素集聚集约集群发展的主要平台。目前,全市已拥有2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3个省级示范园区,6个市级特色园区,园区聚集效应逐步彰显。

鼓励企业走“品牌制胜”经营之路,推动优质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培育发展了襄大食品、奥星油脂、倪氏玫瑰、刘氏有机茶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产品知名度高的“襄”字号农产品品牌,15个农产品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加强区域性农产品现代物流贸易基地建设,投资百亿元建设四季青、竹叶山、新发地、新合作四大农产品物流贸易中心,初步形成以市区中心市场为龙头、以县市区专业批发市场为支柱、以各类农产品流通主体为主力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高起点举办汉江流域农博会,强化区域合作,推进农超对接,40多种农副产品出口并进入国内大中城市和大型超市。

农村美 产村共建,突出人文 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襄州区双沟镇形成农产品加工业与新型城镇发展相互匹配的创意农产品加工集群;宜城市刘猴镇打造集乡村风情观赏、休闲采摘、生产加工、餐饮消费等为一体的农业休闲观光综合体;谷城县五山镇打造道乡寻踪游、茶色生香游、田园风光游三大特色旅游品牌;保康县寺坪镇保障、改善民生,高标准完成村居水、电、路、气、房、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建成村级幼儿园和弱势群体集中安置点,全部消土消危;谷城县茨河镇对镇域15个村实施“硬化、固化”项目建设,显著改善镇村面貌。

近年来,襄阳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三农”工作、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途径的重要举措,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分类实施,围绕“产、村、人、文”四位一体,通过“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社会发展,提升了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把产业支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红细胞”和“主动力”,在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襄阳积极探索多种产业发展新模式:将产业发展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扶贫开发、深化改革等相结合,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引导、鼓励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产业园区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效种养林业、农林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业和现代服务业;制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的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在金融信贷、要素配置上给予倾斜,有力地支持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坚持整镇推进,做美乡村:先后培育10个“四化同步”示范乡镇和200个美丽乡村试点村,通过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大力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无害化工程,加快路网、管网、电网建设,拉开镇村骨架,大幅提升镇村功能,改善镇村面貌。其中仅去年,全市就完成村庄绿化539个、植树1000万株、乡村道路绿化1200公里,配备农村保洁员9000余名,建设垃圾中转站43个,垃圾池2万余个,购置各类垃圾收运车辆6500余辆。562个乡村建设成为“文明新村”,35.8多万户农户成为“十星级文明户”。

坚持农民主体,以人为本,打造“人”的新农村:在村庄规划与农户住房设计、环境整治与日常保洁、村民自治与长效机制建立等环节,引导并发挥农民自主能动性,鼓励农民“自己的家乡自己建设”;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农民权益保护、农村环境长效保洁、公用设施管护、农村社会治理网格化等机制,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建立返乡创业工作服务站,搭建金融、政策等服务平台,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保姆式”服务,吸引返乡创业,通过“春风行动”招聘会吸引返乡求职者留在家乡就业,为美丽乡村凝聚“人气”。

坚持文化引领,凸显特色,留住乡村味道:把文化元素植入美丽乡村建设,注重文化理念与农村特点、乡土味道的有机结合,在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的同时,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宜城市将楚文化、汉江文化、红色农耕文化与美丽乡村生态旅游结合,建成张自忠殉国地纪念园、鄂豫边革命纪念馆、楚皇城遗址公园等。老河口市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重起乡村“美名”,为美丽乡村打出新名片,如“水乡马岗”(薛集镇马岗村)、“红色袁冲”(袁冲乡袁冲村)、“明清染坊”(仙人渡镇李家染坊村)等,同时,洪山嘴镇付家寨等一批美丽乡村大打传承传统美德招牌,制定了融有地域特色、民俗文化、传统历史等元素的“三字经”式乡规民约,凸显了文化特色又留住了乡村味道。

农民富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在襄阳大力发展高效种养林业、农林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潮流中,谷城县茨河镇大力发展有机、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带动农民就业3100余人,农民增收40%以上。

在农业生产成本抬高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下,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面临空前挑战。襄阳把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手段,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调结构的招数,要稳增长的效益。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5437家、6480个;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开展襄州全国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为契机,初步形成以农技中心、农广校等机构为依托,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基础,以涉农企业和合作组织等为骨干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了收购、仓储、加工、销售、质量认证、产品检测信息发布等农业产后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培育襄州区双丰收农机合作社等典型,首创托管、半托管服务模式,托管、半托管面积达10万余亩,覆盖襄阳市襄州区、枣阳市、宜城市及河南省新野县等两省4县(市、区)30多个乡镇,带动2000多户农民增收。

建立融合发展新业态。努力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格局,通过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的微观形态,创建“农户种养、就地加工、休闲旅游、循环生态”的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宜城市钱湾村依托宏全万头养猪场,带动农户建设有机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同时配套建设饲料加工厂、生物肥料厂、农产品配送中心和有机果蔬采摘体验园,在一个村里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新增就业人员800人,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

打造融合发展综合体。枣阳市按照“引进一个企业、发展一个产业、建设一个新社区、转移一批农民”的思路,引进倪氏集团以全产业链经营理念,打造玫瑰种植、加工、文化旅游综合体,建成年产20万吨玫瑰饮料、10万吨玫瑰花中水和3000吨玫瑰口服液生产线,种植玫瑰5万亩,网罗农户2000户,“玫瑰海”景区年接待游客300余万人;依托玫瑰产业园,企业投资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玫瑰社区容纳2400农户、9500人居住。类似的产业综合体在全市已发展到20多个。

拓展农业新功能。谷城县依托特有的山水自然禀赋,大力拓展农业的文化传承、休闲旅游、生态涵养等功能,以“稻浪飘香、茶园绿波、万亩油茶、水库鱼乐、湿地美景、梯田风光”为载体的创意田园建设,年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36亿元,带动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入围全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县。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