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京剧艺术薪火相传

襄阳日报

2018-01-21 10:37:34

襄阳是京剧“西皮腔”的兴发之地。《中国音乐词典》中说,山、陕梆子流传至湖北襄阳一带,演变为襄阳调,后称湖广腔,又称西皮。《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指出,西皮是由襄阳调衍变而来。襄阳在中国戏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为巩固和提升襄阳戏曲在湖北省第一方阵的地位,近日我市出台的《戏曲振兴发展计划(2016―2020年)》提出,恢复襄阳市专业京剧队伍,壮大襄阳京剧在全省的影响力。

兴盛

1951年,襄樊市京剧团成立。建团初期,剧团根据真人真事创作排演了现代京剧《公审贺子洲》,一时间轰动了襄、樊二城。

“《芦花荡》《马踏青苗》《挑滑车》《长坂坡》……这些经典剧目深受戏迷的喜爱,常常一票难求,晚上有人枕着绿背包睡到票房门口,排队等票。”原京剧团团长王沪醒介绍,襄樊京剧团成立以来演出的剧目繁多,有传统剧目、现代经典唱段、折子戏等。剧团拥有专业的演出阵容、强大的创作队伍,不断组织、参加国家、省、市的各项活动。

据介绍,自京剧团成立以来,演出传统剧、新编历史剧、现代剧有100多个,涌现出一批在表演方面受到观众喜爱的演员,如:张云芳、华玉凤、洪益奎、王志大、吴铮、刘平安、周东平、彭守正、余克坚等老艺术家。同时,一个个舞台新秀脱颖而出,荀派表演艺术家孙毓敏的徒弟张燕鹂、著名京剧老旦赵葆秀老师的学生樊蓉、张派表演艺术家王婉华的弟子张莉,著名表演艺术家关正明的学生高建国、梅派艺术家杨菊萍的高徒盖国宪等,挑起了艺术剧团的大梁。

不少人回忆,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京剧界各行当、各领域的领军人物汇聚在京剧团,成就了京剧事业的兴盛景象。送戏下乡演遍了鄂西北地区,还来到四川、陕西、河南等地,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秦香莲》《逼上梁山》《望江亭》《玉堂春》《四郎探母》《六号门》《红灯记》……一大批优秀传统和现代剧目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京剧团精心打造出《激战襄阳》《夫人城》《襄阳米颠》等优秀创作剧目,为历史文化名城锦上添花,让襄阳市民引以为豪。

京剧唱腔也飘荡在古城的大街小巷,至今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市民杨亚如记得,上世纪80年代京剧团排演的《秦香莲》,一气演出了100多场,当时票价两毛五分,是电影票价的2倍,仍场场爆满。

2002年至2006年打造的《襄阳米颠》则让襄阳京剧走向了全国。这是全国第一个把书画大师搬上戏剧舞台的作品。

2004年12月4日、5日,《襄阳米颠》在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海)成功上演,演员连续3次谢幕,都无法平息观众们的如雷掌声。观众们说,没有想到,一家地市级的京剧团能演出这样高水平的剧目。该剧最后获得了“优秀剧目奖”(银奖)第一名、“优秀编剧奖”、“优秀舞美设计奖”、“优秀表演奖”等多个奖项。次日,上海及国内各大媒体评价《襄阳米颠》,“京剧界杀出一匹黑马”。

困境

《襄阳米颠》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为什么在2007年之后就没有演出了?记者通过多方采访了解到,人才的缺失,让这部好剧目没有传承发展下去。当时襄阳聘请了国内一批知名演员、导演、舞美来共同打造,但是没有借这个剧目培养自己的精英和后备人才,丧失了一个机遇。

“《襄阳米颠》六七个主演都是外请的,有湖北省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内蒙古京剧团等专业院团的知名演员,饰演米芾的演员是内蒙古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孟祥宏,主演走了之后就演不了了。”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宏音介绍。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借《襄阳米颠》剧目做AB角制的话,实行名师带徒,A角走了后,襄阳B角本土的演员能够顶上来,这样不仅锻炼了队伍,也让这个剧目有了长期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京剧已经不再是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

怎样才能传承发展京剧?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李宏音说,襄阳京剧不是没有基础,没有人才,而是多种原因造成京剧人才缺乏。2013年,襄阳文化体制改革,原襄阳市歌舞剧团、豫剧院、京剧团3家文艺院团整合组建襄阳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当时京剧团30年及以上工龄的演员有政策可退休,这其中有一批40至50岁成绩卓著、名扬艺坛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加上后备人才缺乏,襄阳遇到了京剧人才危机。尽管10多年前京剧团办过京剧班,有一批很好的苗子,他们都参演了《襄阳米颠》,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批人才流失了。

传承

京剧遇冷,但是阵地没有丢,活动没有停。

目前我市仍有一批坚守传承使命的演员,如王沪醒、盖国宪、张燕郦、樊蓉等退而不休,常年在做京剧普及、辅导和演出工作,今年他们还全程参与了5月启动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文化体制改革后,市艺术剧院整合人员,依然保障了京剧演出。

振兴京剧艺术,来自国家、省、市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国家、省不断出台扶持戏曲事业的文化政策,京剧艺术走进校园、走进中小学生课堂等,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湖北省振兴京剧发展五年计划》中指出:“支持襄阳、黄石恢复重建京剧院团。”

《襄阳市戏曲振兴发展计划(2016―2020年)》提出,我市支持襄阳市艺术剧院下设襄阳市京剧团,鼓励老年大学、戏剧家协会等有条件的本地京剧资源采取多种途径兴办京剧院团。发挥市财政100万元京剧振兴专项经费的牵引作用,重点用于创作和整理改编2至3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剧目。计划培养20至30名专业京剧人才,重点跟踪培养10名左右基础扎实、专业过硬的中青年拔尖人才,打造一支行当齐全、流派纷呈、结构合理、享誉全省的人才队伍。

“京剧艺术需要革新,得变,变才有进步。”李宏音表示,“不管是新创剧目还是折子戏,都要创新。用现代观众的审美去创新,去包装它,让它好看、好听、好玩。这样京剧才能够紧扣时代的脉搏。”

据悉,京剧团恢复后,计划将孟浩然和韩夫人的故事搬上舞台。其中,孟浩然的故事还没有搬上过京剧舞台。

在市艺术剧院制订的《襄阳市京剧团振兴发展计划》中,记者看到,市级财政每年新增100万元京剧振兴专项经费,用于襄阳市京剧团的新剧目生产、人才培养、公益性演出、推广普及和研究传承等项目。3年内面向全国引进10名优秀中青年演员、演奏员等。

“京剧团靠几代人的精品剧目树立了在湖北省的地位、在全国的地位。只要有需要,我们义不容辞参加演出。”王沪醒说,只要有人想学,他就会毫无保留地教。

有群众基础,京剧才能发展。襄阳有不少票友组成的京剧社。襄阳华凯京剧社就是其中之一,票友邹建华、洪亮等,自费购置了音响、行头、道具。他们除了在固定的场所活动外,还经常带领剧社进校园、建筑工地义演。

“京剧的春天来了!”业内外人士对此充满信心。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