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可夫、通讯员薄莎) 汉江奔腾,古云梦泽地下深藏的水脉密码,等待破解。上世纪70年代,一支支地质勘探队深入广袤的江汉平原,开启了大规模地下水系统勘察,带着精密仪器穿梭于荆楚腹地,倾听地球脉动,追寻那深藏的地下水脉。这项工作的成果为50多年后湖北地下水监测网络的完善,为湖北省润泽天然饮用水有限公司发掘地下水、将自然馈赠的活力之源造福大众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序章:破译古云梦泽的水文密码
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和国家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这里古称云梦泽,地下水资源丰富,但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其水文地质特征仍是一片未知领域。
由此,湖北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展全省地下水监测工作。首批900余个监测点主要布设在南襄盆地、汉江夹道、江汉平原及武汉、咸宁、孝感、黄石、襄阳、荆州、宜昌、恩施等城市。
这项工作的启动不仅关乎水资源开发,更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和重大项目的规划决策,为湖北省的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野外勘探:用双脚丈量大地
当年的勘探队员面临着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穿着再生布工作服,打着赤脚勘探地形、察看水源,一天下来就成了“泥猴”。
蚊虫、蚂蝗的袭击是家常便饭,脸上晒脱皮也是常有的事。在没有现代先进设备的年代,勘探主要依靠人力工作。
队员们完成路线调查1500公里,钻探70孔共7064.49米,进行长期观测109孔(点),抽水试验孔18组,水质分析281个。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野外坚守。
科学探索:含水层秘密的揭示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勘测,他们的仪器终于在湖北一处人迹罕至的山谷中发出了激动的蜂鸣,勘探队员们基本查明了江汉平原的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发现,该区域地下水类型比较单一,以重碳酸钙、重碳酸钙镁、重碳酸钙钠型为主。
地质数据显示,在江汉平原天门市多祥镇,有着丰富的地下含水层,水质纯净度远超预期。当第一股清泉从钻井中喷涌而出时,水花在阳光下闪耀着希望的光芒,仿佛大地母亲慷慨赐予的乳汁。研究人员第一次用有限元法分区、分层地预报了本区地下水十年可开采资源量为139.89亿立方米/年。
这一发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不仅为当时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也为后续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奠定了科学基础。
技术挑战:科学手段的创新
在上世纪70年代的技术条件下,勘探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勘探队员们创造性地开发了一系列适合当地地质条件的技术方法。
抽水试验是确定含水层参数的关键手段。包括定流量群井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变流量单井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等多种方法被广泛应用。
标准曲线匹配法、直线图解法等分析方法被用于求解含水层参数。尽管当时计算能力有限,但这些开创性工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基础。

润泽之水,滋润千家万户
时光进入2025年,湖北省润泽天然饮用水有限公司实验室里,研究员小心翼翼地将首批水样放入检测设备:水中偏硅酸含量达到47.6mg/L,远超国家规定的30mg/L标准值,同时还富含钙、镁、钾等多种天然矿物质。同事们举杯欢庆:“我们找到的不是普通的水,而是大自然的精华!”
偏硅酸,这种对人体心血管和骨骼健康极为有益的微量元素,在地下岩层中经过长达数十年的自然过滤和矿化,才得以融入水中。润泽公司守护是大地赐予的健康礼物。

在生产车间,科技与自然完美融合。水流经过一道道精密处理:微滤、超滤、纳滤,每一道工序都去除了潜在杂质,却完整保留了天然的矿物质。全自动灌装线上,晶莹的水袋在传送带上有序前行,如同接受检阅的士兵。质量控制工程师每天都要取样检测数十次,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项指标:“pH值7.3,正常!”“菌落总数未检出,合格!”对他而言,这些数字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对消费者健康的承诺。“我们生产的每一滴水,都可能进入老人、孩子、孕妇的身体,这份责任重于泰山。”
夕阳西下,润泽公司的送水车驶向四面八方。湖北省润泽天然饮用水有限公司创始人李重兴表示:“水是生命之源,好水更应该是共享的财富。我们的使命不只是生产水,而是将湖北大地的滋养送到千家万户,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这份自然馈赠。”
从地下深处到百姓杯中,润泽水完成了一场自然与科技的完美邂逅。这流淌的液体晶莹,既是湖北大地的深情厚谊,也是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在这杯水中,人们喝到的不仅是偏硅酸和矿物质,还有湖北青山绿水的味道,以及润泽人对健康的执着守护,让生命之源永续长流。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