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正式发布《2025武汉市人工智能企业库》,该企业库来自高新技术产业协会产业研究院连续4年来对武汉人工智能企业的追踪,囊括了武汉1326家人工智能企业,产业规模超过700亿元。企业库的建立旨在摸清武汉人工智能产业家底,提供更加精准服务,为向政府建言献策提供科学依据,引领誉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武汉人工智能企业加速发展趋势显现
该企业库数据显示,2024年武汉人工智能企业有大型企业72家、中型企业351家、小型企业749家、微型企业154家。中小微企业占所有人工智能企业的94.6%,是武汉人工智能企业的主体。
数据显示,库内规上企业360家,同比增长34.8%;营收亿元以上企业230家,同比增长111%;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17家,同比增长36%;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1家(其中重点“小巨人”24家),同比增长53.2%;上市企业29家,独角兽企业11家(历年累计),潜在独角兽企业8家(历年累计)。
从武汉市的区域分布看,人工智能企业遍布全市各区,东湖高新区、洪山区为重要聚集区,东湖高新区有738家人工智能企业,占全市总量的55.7%,东湖高新区和洪山区企业数量合计占全市近70%。
在产业链分布上,武汉人工智能企业集中在下游的应用层,占全部企业的78.6%,人工智能基础层企业和人工智能技术层企业分别占7%和14.4%。知识产权分布方面,武汉人工智能企业较为重视知识产权,拥有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等知识产权的企业共1037家,占比78.2%;拥有已授权发明专利的企业828家,占比62.4%。企业平均知识产权达32件,平均已授权发明专利达15件。
去年以来,以具身智能为代表的人形机器人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最热门的方向。今年初,“具身智能”写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近期,湖北省委、武汉市委分别召开加快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推进专题会议,要聚力加快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武汉涌现出一批人工智能细分领域领军企业
武汉作为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具备较强的人形机器人科研实力和产业基础,拥有华科大、武大等顶尖科研力量;东湖高新区等重点区域已聚集本体制造、芯片、大模型、机器视觉、智能感知、运动控制、软件等数十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基本实现全产业链覆盖。
武汉也涌现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代表企业,不久前,法睿兰达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发布的“双臂+移动底盘”复合机器人,支持动态抓取与毫米级焊缝跟踪,该企业表示,该款机器人有望在年内实现量产,并应用于汽车制造、3C电子等领域的柔性生产线。去年,武汉华威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电子皮肤已在约200台人形机器人上应用,出货量业内领先,并联合华科大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启动人形机器人多模态融合智能感知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武汉灏存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机器人运动神经中枢系统研发,精确捕捉人体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并转化为数据,为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提供关键依据,该系统已应用于丁汉院士团队研发的“荆楚”人形机器人。
《2025年武汉市人工智能企业库》也对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去年5月以来,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呈现技术创新加速、应用深化与政策规范并行的特点。国外多的OpenAI连续推出推理能力突破的O系列模型,特斯拉FSD v12.5实现80%无接管行程,人形机器人Figure 01落地工业场景;开源与闭源模型竞争加剧,但数据稀缺问题凸显;《巴黎声明》探索AI治理框架。
国产大模型通过架构优化突破算力瓶颈,大幅降低应用成本,应用分层上国产大模型的前端渗透率79%,人形机器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自动驾驶立法推进,市场竞争正在加速向头部聚集。同时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存在算力成本、伦理监管与商业化挑战。
《2025武汉市人工智能企业库》给出了武汉市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建议,加速构建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启动原创技术攻坚计划,构建颠覆性创新生态和应用场景;强化机器人产业政策扶持,构建全周期扶持体系,破解“结果导向”困局;发挥东湖高新区引擎作用,实施跨域协同计划,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胡学英 官倩)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举报电话:027-88568010
运维监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