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黄石网站>黄石风情
西塞山前
2018-01-21 10:20:45   来源:东楚晚报   分享:
0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阮国华

  长江跃出三峡,一泻千里,滚滚东流去。但进入黄石地面,却见黄荆山群峰猛兽般向江中奔来,为首者跃入长江,如卧鲸,如伏象,巍巍然耸立天际,横截中流。这便是名扬千古的西塞山。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江之右岸,有黄石山……山连迳江,则东山偏高,谓之西塞”。古往今来,众多着名诗人都曾吟咏过它。但我以为,最恰切地描绘出此山形势的应是唐代韦应物的那首《西塞山》: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

  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

  诗虽仅四句,但却把西塞山那迅猛奔扑,直跃江中,如横断长江的雄伟气势刻画得历历在目。船至黄石,从江上远远望去,好像西塞山拦江造成了一个大水库,长江就此中断。及至船近山前,却柳暗花明,长江在此绕山来了一个急回旋,然后激流向东,汪洋奔去。急拐之处,名曰“风波港”,洄流湍急,形成一个个令人惊悚的大漩涡;而挺立着的西塞山悬崖百丈,峭壁森然!唐代符载说“此天用设险于吴楚地”(《士袱镇保宁记》),的确是名不虚传。从船上望去,会看到峭壁上镌刻着楚图南书写的“西塞山”三个大字,每字有五米见方,煞是醒目。多次登临,今又登临,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触、新的思考。

  猎猎江风启迪你哲人式的历史沉思

  沿着黄石市南岸由西向东,走进书法家舒同题写的“西塞山”牌坊式门楼,便进入了盘山林荫公路。不要被欢快的群鸟鸣啭所吸引,也不要因贪凉钻入丛林中那些神秘的小径,且沿着为密密浓荫覆盖的盘山公路徐徐攀登。几经幽回,便来到西塞山头的第一个平台。这里是由红石砌成城垛掩体的古炮台,三门古炮昂然挺立,向着回旋的江面虎视眈眈。七棵苍松在此以北斗七星的阵势排列,它们与古炮台相互照应,形成一种肃然古战场的氛围。明代张居正《道士洑》诗写道,“至今西塞山头石,犹是当年战血痕。”翻检历史,自东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开始有明文记载的发生在西塞山前的战事就有一百多次!带着一种历史的凝重感,沿着山脊小路继续前行,就来到了西塞山的制高点———北望亭。

  这里原为三国时期东吴孙策、孙权、周瑜的阅兵台旧址,雄踞西塞之巅。它坐南朝北,背依连绵跃动的群山,面朝滚滚奔涌的江涛,目极苍穹,雄视阔野!如果说,在武昌黄鹤楼上看长江,长江是从脚下由西东去,那么在北望亭前看长江,长江则是从南往北向你直冲而来!凭栏纵目,浩茫云雾立即把你拥托于一个如神如圣的境界,猎猎江风会油然启迪你哲人式的历史沉思:在你的右手边,那是平旷开阔的散花洲。相传赤壁之战后周瑜率师凯旋,吴王孙权在此迎候,犒酒散花,慰劳军士,故谓之吴王散花洲。这吴头楚尾的临江旷野立即牵动我们对西塞山前发生的众多战事的追溯———从远处说:“孙策攻黄祖,周瑜破曹操,刘裕攻桓玄,唐曹王皋复淮西,皆寨于此。”(见《湖广通志》),以后,从元明清到上世纪,徐寿辉、李自成、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军、工农红军、抗日将士、解放军都先后在此进行过激烈的战斗。1938年6至10月的武汉大会战中,国民党以七四、八二、九三等三个师的兵力在西塞山阻击水陆空并进的数万日军三昼夜,击退了日寇十余次进攻,最后在火把中与鬼子拼刺刀,为武汉守军赢得了时间,写下了西塞战事最惨烈的一页。

  从千百年来战争的硝烟中收回神思,再往左手边望去,只见有数千年历史的矿冶重镇黄石正沿着起伏的群山蜿蜒而来。铜录山古矿冶遗址突出地显示了西塞山前这片土地的历史辉煌:经科学的考古发掘证明,从西周起这里已经开始采掘、冶炼铜矿,战国时期已采用了竖井、斜井、平巷和盲井相结合的采掘形式,并开始采用木轱辘装备的机械提升法,就地以竖炉形式冶炼,遗存矿渣有四五十万吨之多!炼出的铜锭从大冶湖经氵韦源口进入西塞山附近的江面,向楚、吴乃至中原地区广阔腹地运送,为当时的青钢兵器、礼器、乐器及青钢工具的制造提供了原料,成为华夏古代的重要矿冶腹地。

  沿至西塞山脚下,烟囱林立、厂房连绵,赫然江畔的则是当今中国企业五百强之一的湖北新冶钢。它的前身是清末张之洞、盛怀宣接踵创办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的组成部分大冶钢铁厂。经过百年发展,如今已成为我国棒材、管材、锻材工艺装备最齐全、生产规模最大的特殊钢生产企业之一……远处,在黄石的西南部新下陆地区有人称“三楚第一山”的东方山,传说汉代东方朔曾在此隐居读书。山上始建于唐文宗大和年间的宏化寺香火旺盛,唐代智印禅师亲手开凿的白莲池至今犹存。如果说东方朔的故事只见于传说,那么唐代李白的《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元结在黄石狮子山飞云洞隐居时写的《异泉铭》,宋代苏轼、苏辙兄弟游览今黄石磁湖时写的《子由次磁湖以诗迎之》、《磁湖州》等诗,陆游关于西塞山的《排闷绝句》、关于散花洲的《好事近》及《入蜀记》中关于西塞山的描述等等却都是凿凿可考的文化遗产。

  吟咏西塞山的诗虽然很多,但人们往往推重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那是因为它很好地表现了特定情景中那种历史的沉思,尽管其中包含着若干伤感和无奈。

  把西塞山看作故乡的眼睛故乡的灵魂

  从北望亭沿山中小径下行,穿过唐代龙窟寺、元代报恩观旧址,开始向西塞山临江的悬崖峭壁行进。只见一列各种形状的青色巨石依江排立,与崖壁形成“一线峡”。侧身挪过,铁链为栏处便只有面壁临江的尺余小径了!

  从草木罅隙中,可以看到如削峭壁下江涛腾涌,巨漩涡涡。正胆战心惊,却瞥见前方西北侧峭壁上的“桃花古洞”正笑脸迎人!此洞以桃花之盛和观长江桃花讯之利而得名。它险嵌于临江峭壁之上,高可二丈,宽可三丈,上圆下方,形如古钟。洞口有一小块可供人盘桓的平地。洞内并排一大一小两个石窟。二窟之内,又各有一个顶洞。左窟之上还有一个斜向伸展的小洞,幽秘莫测。山外是炎炎热浪,此处却是荫爽清凉。

  继续下行,攀着铁链走下十数级石阶,便到达“玄真子钓鱼台”。此处背依峭壁,铁链为栏,草木尽无,裸然临江。此次登临,只见两位身着钢厂工作服的中年人正在聚精会神地执竿垂钓。传说唐代张志和在西塞山隐居修道时,此处即是他的观江、垂钓处。“桃花古洞”则是他休憩、避风雨之地。而《渔父》词正是他在这里垂钓时获得的灵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进入此种情景,张志和那远离功名势利的淡泊、清雅情怀便自然地成为了桃花洞、钓鱼台的特定氛围。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当时号为绝唱”,对后世影响深远。但也有学者提出,按照《晋书·王濬传》的记载,应该是在“千寻铁索沉江底”之后克西陵,再克荆门、夷道(今日之宜都)、乐乡(今松滋),后过夏口(今武汉)、武昌(今鄂州),然后“顺流鼓棹,径造三山”。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存疑。现湖北境内,在晋代有两个西陵,一是郦道元《水经注》所载今黄石西塞山附近的西陵;一是今宜昌附近的西陵。《晋书》只记载“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王濬传》),但并未点出具体地名。如据《晋书》所载,此西陵当指今宜昌附近的西陵。然而,同是《晋书》所载(见《晋书·羊祜传》),晋名将羊祜被封为荆州都督,荆州地区应已在西晋掌控之中,又何来铁索沉江之后再克西陵、荆门、夷道之说?事实上,宜昌以下长江最大的险隘乃是黄石西塞山。在这个一山横江,江流急拐处,才能收铁索锁江的功效。那么,是《晋书·王濬传》记载有误,还是刘禹锡的艺术想象有误?他是否也犯了后来苏轼把黄州赤壁当作了蒲圻周瑜破曹赤壁的错误?但是我认为这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千多年来,通过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已经以黄石西塞山的雄景胜境为依托,艺术地概括了一种历史进程的悲壮。我们且先享受这份江山的诗意。

  尽管黄石人一直把西塞山桃花古洞与唐代张志和及其《渔父》词联系在一起,但有些学者却认为张志和的《渔父》词写于江苏吴兴或浙江湖州。孰是孰非?正史虽未见张志和曾隐居黄石西塞山的记载,但早在唐宋诗文中已可以找到认为他就在此处写出《渔父》词的文字。

  比如晚唐诗人罗隐《西塞山》诗便有云:“吴塞当时指此山,吴都亡后绿孱颜……会将一副寒蓑笠,来与渔翁作往还”。很显然,罗隐是承继张志和《渔父》词之意象,认为它是张志和隐居吴塞即今之黄石西塞山时写的。

  又如晚唐诗人钱珝《江行无题》一百首有“曾有烟波客,能歌西塞山”之句,很明显指的是长江中的西塞山,而“烟波客”更明显是对张志和的写照。罗、钱的活动时间均距张志和不远,特别是罗、张仅距五六十年,应有所据。

  到了宋代,陆游在其《入蜀记》中说得更明确:“(道士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词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飞’者”。延至晚清,广东人李增荣曾任大冶县知县,他曾写一首《西塞山怀古》镌刻在桃花洞口:

  山静犹依古太初,烟波适性乐何如。桃花洞口常盟鹭,流水声中独钓鱼。泛宅浮家聊放棹,斜风细雨任飘裾。我来不见幽人迹,置酒徘徊意有余。

  作为当时的一县之长,他是把张志和的隐居及其《渔父》词视作本县经典的历史和诗意的。

  从史学的角度来说,不管是铁索沉江之战还是张志和隐居写《渔父》词是否在黄石西塞山都可以进一步考据和商榷。但是雄踞长江险隘,经历百余次战争所形成的那种历史的悲壮,已深植于这山、这水、这里人的心灵中,形成感染人、启迪人的诗意。

  更何况,我在黄石生活了多年,我把西塞山看作故乡的眼睛、故乡的灵魂。

  ◎阮国华,学者,现居广州。着有《悲怆的浪漫》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