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仙桃网站>美在仙桃
关于打造沙湖旅游大镇的思考
2018-01-21 10:55:47   来源:中国仙桃网   分享:
0

072118mf8eelat1aofvn6o.png

  今年5月25日,市长周文霞在沙湖调研时强调,要建设好沙湖小城镇。沙湖国家湿地公园与沙湖镇是一个整体,沙湖镇是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全域旅游的标准规划建设沙湖镇,将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与旅游相结合,彰显地方特色,创新凝聚人气,全面提档升级,将沙湖镇建设成为武汉后花园、周末休闲欢乐天地、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大本营。怎么规划建设,玩哪些地方,线路怎么走,这都是我们市民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老仙曾多次组织作家们到沙湖湿地公园采风,参观了沙湖多处景点,品尝了地方美味佳肴,感受是深刻地。老仙想就沙湖镇旅游开发提出如下思考:  

  旅游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旅游业不可缺少的底蕴和灵魂。所谓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和旅游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业已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一、充分认识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文化在先的发展原则。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要吸引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因此,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 

  2、文化是联接旅游产销的纽带。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其外出旅游的动机和目的在于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而旅游经营者要达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须提供一种能满足旅游者文化享受的旅游产品,由此可见,文化是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追求的共同目标。    

  二、打造沙湖旅游大镇的举措 

  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再用旅游繁荣沙湖经济,应成为镇委镇政府主流工作思路之一。这里是是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清代进士李绂缲的故居,有娘娘庙的传说,有一望无际的湖泊和湿地,明代王概还在这里留过诗:“路入沙湖境渐幽,日钭风定雨初收。白云藏绿山间事,碧树围红驿外楼。渡影平铺千里月,水光倒浸一天秋。荆襄佳彭良难得,此地经过是胜游。”这充分说明了,沙湖早就出名于荆楚大地。所以说,沙湖作为待开发的旅游乡镇,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加速沙湖经济建设和文化进程等,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1、以魁星阁为主体,突出厚重的文化底蕴

  a、沙湖魁星阁位于沙湖镇。始建于明初。旧中国沙湖“十年九溃”。每遇溃口,洪水滔天,九风鼓浪,烟火断绝,哀号相闻,水面浮尸、累累不绝。除了水灾,还有血吸虫病的泛滥。是一片“千树薛荔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凄凉景象。处于封建社会的贫苦沙湖人民怨天怨地怨命运。认为“十年九水”是妖龙作怪,“路断人稀”是脉气不好。听说天上的魁星是福星神,可降龙治水,镇守脉气。魁星神到哪里,就可以保佑哪里风调雨顺,人杰地灵。于是沙湖百姓们自发集资,在沙湖通顺河与黄丝河交叉处的最高点建起了一座“魁星阁”。原沙湖魁星阁高20米,四根两人环抱的衫木柱子擎顶三层楼阁,六角板爪。魁星阁第一层四壁是四条雕刻着色的彩龙,中间有石桌石凳,供游客坐歇;第二层是25个木制菩萨,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旁边是香桌香碗,供敬神烧香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魁星神的生日。这天有成群结队的人前来烧香瞌头,为魁星神祝寿,求魁星神保佑平安;最上一层,中间是一尊木雕魁星神,高2米,青面獠牙,右手握笔,左手捧斗,左脚悬起后翘,右脚站在一个木制鳌头上,称谓“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相传,清朝年间,魁星神的斗笔点至沙湖李泼藻家里的门神上,于是李泼藻就降生了,于是李泼藻后来考上翰林院,后做了"吏部官",为官三十年之久。魁星阁建起后,成为茫茫水乡的中心码头。当时“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成为一大景观。白天无数渔船,商船的船头们,远远眺望魁星阁顶端,双手荡着木桨,朝魁星阁划来,象在措手作揖;夜晚,无数大小船只停靠在魁星阁下,船上的灯火倒映在水中,呈现出“万盏明灯”之夜景,美不胜收。1936年(农历丙子年)一个夜晚,一阵龙卷风将魁星阁刮倒,留下了一堆废墟。解放后沙湖人民重建了沙湖魁星阁。并在沙湖魁星阁对岸建起了沙湖泵站。沙湖泵站建起后,保证了550平方公里地区旱涝保收。从此“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的面貌彻底改变。

  b、沙湖娘娘庙位于沙湖上街,原为法华寺。明末,天下动乱,崇祯皇帝懿妃娘娘与宫女太监共九人逃避在此。并鬻资数万,修建沙镇水利与街道。后在法华寺出家为尼,娘娘去世之后,世人才明真相。当地人为纪念娘娘,将法华寺改为娘娘庙。    

  c、新石器时代遗址:1974年冬,在沙湖镇隔当湖刘家大坟开挖电排河时,在距地表5米深处,出土原始人使用过的石器、陶器及红烧土、鹿角等,共采集文物标本20多件。1984年冬,张沟镇越舟湖渔场开挖鱼池时,出土石斧、石锛、砺石、石网坠、穿孔石铲等石器150多件,还有陶罐、陶纺轮、红烧土等,共采集文物标本300多件。两处遗址中均出土含谷壳的红烧土和石网坠,足见在5000年前,原始人就有种植水稻和捕鱼的生产活动,为“长江流域也是人类文化发祥地”提供了论据。 把上述三处合起来规划建设,可进一步彰显沙湖历史文化,使其成为江汉平原上的民俗乐园。    

  2、以红色文化为精髓,突出旅游的教化性

  这里有红军坝,它位于沙湖镇西端。土地革命时期,沙湖中帮乡的丰乐垸和红土垸,相隔一条小河,长江和东荆河的洪水暴涨时,灌进此河,使两垸的11.7万亩土地时常受灾,人民背井离乡。1932年春,沔阳县苏维埃政府决定在两垸之间的小河上(黄家台东头)筑一堤坝,截断小河以堵塞洪水倒灌。从那时起,两垸很少受水灾,变成了鱼米之乡。在筑坝过程中,国民党三十四师曾多次向筑坝人员袭击,企图破坏筑坝工程。领导工程施工的大多是地方干部,身带枪支,给敌人以还击,保护了大坝工程顺利施工,群众称他们为“红军”。故此,这条河坝被命名为“红军坝”。至今大坝完整,坝的附近还建有一所“红军坝中学”。沙湖的红色旅游资源,以其载体独具的特点,以其鲜明的当代特色在时间断代上具有优势,在情感上易于与当代人交流。很多人是听着红军坝的故事长大的,对红军精神满怀崇敬。沙湖以红军精神为核心,以红军坝为传统教育基地、全力打造融知识性、参与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红色旅游品牌,使其成为最具魅力的文化旅游资源之一,逐渐发展成为影响较大的旅游载体。   

  3、以民族、民俗文化为基础,突出旅游的猎奇性

  沙湖具有丰富的民族、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并保留至今的文化遗风和生活习俗,具有地域性、独特性等特点,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意识民俗等方面。将民俗文化定位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是因为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古朴厚重的民族文化,回味无穷的地方风味。(沙湖盐蛋,沙湖刁子鱼,沙湖香莲,冰糖烧莲米,蒿菜黄古汤,干扁刺泥鳅,腊肉炒梨蒿等),赋予了民俗文化奇异的色彩。   

  4、以汉族生产生活文化为内容,突出旅游的参与性

  现代旅游的时尚为参与式旅游,只有参与才能真正使游客亲临、亲历、亲为,进而增加消费点,产生重复消费的欲望。生产生活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因素正是开展参与式旅游的最好方式。沙湖的生产生活文化主要是农耕文化。如撒网捕鱼,食鱼,打硪,车水,放鸭划子,打铳观鸟等等。   

  5、以生态文化为载体,突出旅游的体验性

  沙湖是长江的滩涂,有溪沟,有沼泽,有大面积原生态湿地。可根据这一特点,组织各种专项旅游,如垂钓旅游、观鸟旅游、风光摄影旅游等等。同时还可利用网络组织开展多种主题的徒步旅游,汽车环湖环堤旅游活动。利用湿地资源,开展驾船漂流项目,建立湿地生态演示馆和观光塔,提高生态观光的手段。建设环保和与景观和谐的生活设施,引导游客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 

  6、以本土文化精品为窗口,突出旅游的艺术性

  能为游客提供文化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是考量一个旅游城市文化品味的重要依据。沙湖应组织一些剧作家和编导创作一些本土题材的戏剧、歌舞精品,根据旅游的需要,进行改造和包装,使沔阳的民间艺术更具时代感,并进行市场化运作,不断提升旅游品位和效果,给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    

  总之,笔者多次走进沙湖,不是用这篇短文所能尽述的,沙湖的旅游文化建设受各方面条件制约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旅游业存在,我们对旅游文化的探索和追求就不应该止步。(老糊涂仙)



上一篇: 仙桃沔街夜景
下一篇: 仙桃晨光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