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戏剧艺术流淌于江南水乡
2018-11-08 15:00:34   来源:光明网   分享:
0

作者:梅 生

  第六届乌镇戏剧节闭幕了。与国内诸多落户大城市的戏剧节(展)相比,依托已有1300年历史、具有独特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乌镇而生的戏剧节走到第六个年头,愈发凸显出它的独特与重要。

  在这里,戏剧不会像城市中的戏剧节一般,被阻隔在特定场馆,而是渗透到乌镇的角角落落。

  11天时间内,17个国家和地区的29部“特邀剧目”在12个各具特色的剧场完成109场演出,从400余份有效报名材料中脱颖而出的18组“青年竞演”作品轮番上演,五大洲的100余组表演作品借助“古镇嘉年华”完成1800多场街头表演,包括论坛、中阿会议、朗读会等板块的“小镇对话”举办了28场活动。加上散落于景区的《我我我》等10件公共空间艺术展演作品,悬挂在主街两侧的100位中外戏剧名人的肖像,随处可见的演出、活动海报、展板、册子,大艺术家、偶像明星与普通观众甚至偶然游客围绕戏剧的坦诚交谈等等,从剧场到街头,从白日到黑夜,从需要抢票、预约到人人可以观看、参与,戏剧艺术在乌镇成为没有围墙的文化形态,鲜活地流淌于江南水乡,成为外来客与当地人共同珍视的记忆。

  此种独树一帜的气质,让乌镇戏剧节迅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众多戏剧节中难以复制的样本。这份样本虽然独立却并不孤立,它不仅紧密接驳国际戏剧的发展浪潮,亦在保护人类戏剧遗产与财富、孵化中国青年戏剧人才并输出世界等方面,颇有文化担当。

  把握现在,接轨世界戏剧致敬与解构经典的热潮

  当今世界剧坛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对包括小说、剧作、电影等在内的经典文本的致敬与解构。通览近些年来华演出或借助Live放映亮相的众多国外戏剧,我们会发现各领域大师的名作——莎士比亚、契诃夫、阿瑟·米勒等大剧作家的戏剧,塞万提斯、歌德、普希金等大作家的小说、长诗,德莱叶、法斯宾德等大导演的电影……各类经典作品,正被世界范围的戏剧人以多种当代手段呈现于戏剧舞台。

  以上一届乌镇戏剧节的作品为例。去年的开幕大戏《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导演用一面可以轻轻摆动的大镜子,诗意表现普希金笔下俄罗斯19世纪的社会与生活面貌。澳大利亚戏剧《圣女贞德》,脱胎自德莱叶1928年编剧、导演的影史经典之一默片《圣女贞德蒙难记》,用即时摄影、行为艺术等手法,完全打破了观众对原电影甚至贞德的印象。日本利贺铃木剧团掌门人铃木忠志执导的《特洛伊女人》《大鼻子情圣》,分别对希腊神话、西方名著作出了具备东方美学特征的改造。

  而本届戏剧节特邀剧目“经典醒来时”等板块上演的《茶馆》《等待戈多》《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小王子》等作品,仍是对这一热潮的呼应。其中,开幕大戏《茶馆》由本届戏剧节艺术总监孟京辉根据老舍同名剧作改编。该剧把孟京辉惯用的先锋符号、对年轻人情感与生活状态的关注,拼贴进老舍剧作的部分内容,造成多种舞台语汇互相冲撞。结尾时,舞台中央倾斜放置的巨大摩天轮缓缓转动,瓦解了位于其中的一座茶馆,瓦解了众多书页的整齐有序,完成了对老舍经典的争议解读。

  国内鲜少见到的印度戏剧《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则由电影而来。这部电影由德国导演罗伯特·维内在1920年执导,被誉为表现主义电影的里程碑式作品。而戏剧在延续影片怪诞、悬疑、惊悚的风格之外,利用散落在舞台周边、用完便撤的“帐篷式”舞美,以及一些新奇的技术手段,对电影主题作出现代化的延展,带动观众思考现实世界的迷雾与本质。

  回望历史,引介戏剧“活化石”、展示多样性成为传统

  以再创作的形式致敬经典之外,本届戏剧节还把多位世界各地的实验戏剧启蒙者、传承人以及他们的作品请到乌镇。比如波兰实验戏剧奠基人耶日·格洛托夫斯基的传人汤姆斯·理查兹带来了他导演的《客厅》。通过他们,观众可以追溯到戏剧某些流派或区域特征的源头。

  格洛托夫斯基认为戏剧的核心是演员与观众的坦诚面对,传统台上表演与台下观看的观演模式,是对这种关系的破坏,他一直致力于打破两者的界限,做了大量抛弃外在形式、专注开发演员身体与声音潜能的实践工作。1985年起师从格洛托夫斯基的理查兹,同样注重让观众与演员在非典型剧场的空间里,迅速亲密起来。《客厅》的表演场所被布置成欢迎50名“客人(观众)”慢慢赶来做客的“大客厅”,在“主人(演员)”招待“客人”简单吃喝、欢送他们离开的过程中,利用灵活多变的身体开启基于传统文本、歌谣的吟唱式表演,让观众感慨人与人的交流可以如此简单而愉悦。

  对全球各地已然成为活化石的戏剧大师及其作品的有意识引介,提供平台对一些珍贵戏剧样式进行展示,已经成为乌镇戏剧节的传统。2013年首届乌镇戏剧节,美国现代剧场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罗伯特·布鲁斯汀、欧洲戏剧大师尤金诺·巴尔巴,分别带着他们的《最后的遗嘱》和《鲸鱼骨骸内》亮相特邀剧目单元。2015年第三届乌镇戏剧节压轴上演的,是世界戏剧大师之一、“空的空间”理论提倡者彼得·布鲁克执导的《惊奇山谷》。历届古镇嘉年华单元,还出现过傩戏、苗岭高腔、蓝面具藏戏等原本偏于一隅的中国古老民间戏种。每每现身,总能引发中外游客驻足欣赏、称赞连连。

  放眼未来,培育中国青年戏剧力量

  像众多行业一样,戏剧的未来无疑在青年。乌镇戏剧节非常看重对中国未来戏剧潜力的挖掘。“青年竞演单元”的设置,放眼全球戏剧节,亦是独一份的。它旨在推动中国青年原创戏剧的发展,扶植青年戏剧人才,为热爱戏剧、有潜力和梦想的青年创作者提供登台展示才情的机会。而每年斩获奖项的剧目及个人,也会很快获得国内市场的青睐,甚至在国际戏剧节上展露风采,彰显出乌镇戏剧节特设青年竞演单元的深远意义。

  历届的获奖作品,比如吴彼执导的《静止》、杨哲芬执导的《花吃了那女孩》、庄一执导的《山居》、毛尔南执导的《跳墙》等,已由参赛时30分钟的片断发展成为一部完整剧目,在全国各地开展过巡演。其中《跳墙》更在2015年获邀参加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毛尔南本人更成为故宫博物院出品的大型话剧《海棠依旧》的导演。第六届乌镇戏剧节上,过往5年的高人气获奖作品被集结起来,形成《初恋》(包括《嘀嗒》《跳墙》《静止》)与《初吻》(包括《曾经未经》《嘎玛》《花吃了那女孩》),这次特别上演,也是对青年竞演孵化梦想成果的展示。

  此外,乌镇戏剧节的特邀剧目单元,每年也会邀请中外青年戏剧人携作品参加,以期打造一个环境,让中国年轻的创作者能在世界范围内发声,并与年纪相当的国外同行一道探测戏剧的边界。

  70后导演李建军近几年的创作深受德国著名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念影响,致力于创造“凡人剧场”。他希冀从日常生活出发探索剧场美学、寻求戏剧素材,并起用毫无表演经验的普通人创排过多部作品。今年,他为乌镇戏剧节带来了《大众力学》,17名非职业演员在5分钟内,开启、结束一段短暂的表演旅程。80后导演王翀的《平行宇宙爱情演绎法》中,两名演员围绕多台均匀分布在半圆舞台上的摄像机,向观众展示一段关系的多种可能性。90后导演孙晓星执导的《樱桃园》,则把弹幕、颜表情、火星文等网络二次元文化符号植入契诃夫的经典。与王翀同龄的日本导演篠田千明的《动物园》,用VR虚拟现实、即时投影等技术手段,把处于同一空间的表演场所分割成几个互相关联又彼此独立的区域,观众既被要求观看某些特定部分,又可自由游走,表演与观看的关系在打破与建构之间迂回,带出创作者关于科技异化人类的思考。

  比起在舞台上完成一部电影拍摄的《影子》、让观众集体陷入疯狂的浸没式戏剧《不眠之夜》等有效扩延戏剧界限的成熟大作,它们对戏剧传统面貌的改写尝试还存在不少可商榷之处。然而,乌镇对它们的开怀接纳,让我们看到一个戏剧节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尊重,以及站在现有高度眺望未来的视野与胸襟。(梅 生)

[责编:刘冰雅]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